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黨報: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多肇始於群眾利益受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03 09:30:41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基層幹部處於社會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對群眾,實質擔當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風,都影響著當地群眾對執政黨的評價。

  文章說,歷數近些年來各地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幾年前的孟連事件、甕安事件,還是今年以來發生的增城事件、織裡事件,都有著類似特點:原本只涉及相關部門的單體事件,卻發展成當事人與非利益關係者共同參與的群體性對抗。其背後的誘因,往往是群眾對當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缺乏信任。

  這種高度相似的運行邏輯,警示我們必須關注基層幹群關係中的“信任危機”。誠然,上有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在社會治理中,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對基層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然而更應看到的是,基層幹部處於社會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對群眾,實質擔當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風,都影響著當地群眾對執政黨的評價。基層幹群之間的不信任,不僅會令幹群關係趨於緊張,更可能促使部分群眾逐漸將對個別基層幹部的不滿,上升為對基層一級政權的不滿,導致基層治理陷入“信任困境”:無論基層幹部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都無法取得認可。

  事實證明,幹群之間缺乏信任,會極大地削弱基層政權的權威性,不僅表現在應對群體性事件的乏力,更意味著社會控制能力和動員能力的下降,發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眾認可,反倒被誤認為是個人謀利的瞎折騰,由此不信任進一步加深,這對基層社會的建設發展與和諧穩定,影響更為負面。

  文章說,從歷史層面看,密切聯繫群眾向來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當年,正是靠與群眾的魚水深情和血肉聯繫,我們黨才能在白色恐怖中喚起工農百萬,在極為殘酷的鬥爭中建立紅色政權。而今,部分地區幹群間缺乏信任,其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僅在於當地,更在消耗整個執政黨的執政資源。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消極影響會因各種傳播渠道突破一時一地,產生持久和放大的後果。作為人民選擇的執政黨,放大的“信任危機”會直接危及我們的執政根基。這正是胡錦濤總書記以峻切之言詞,一再強調“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的根本原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