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媒:英國的“雙輸”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19 09:08:16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眾所周知,在與歐洲的關係中,英國總是會抓住每一個機會,讓大好機會白白地溜走。

  據新華網援引英國《金融時報》12月16日報道,上世紀50年代初,英國之所以對歐洲說“不”,是源於其在二戰後過度膨脹的自信心。英國夢想與美國一決高下,把自己想像為雅典,而把美國比作羅 馬。這樣的幻想,本應隨著英國在1956年蘇伊士危機中的慘敗而早早煙消雲散。美國顯然無意向英國求取古老的智慧。美國已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英國則與法 國一樣,不過是一個在中東地區行事落伍的中等規模的強國。一個關鍵的十年就此斷送。英國無緣參與歐洲一體化的創建過程。

  上世紀60年代,英國又失去了一個關鍵的十年。這一次是由於法國戴高樂將軍(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不信任“盎格魯撒克遜人”所致。到70年代,英國終於朝著歐洲靠攏,但為時晚矣。法德之間帶著澎湃激情的理性聯姻,已經有了充裕的時間來扎 穩根基。英國仍將是一個新來者——當然會受到歡迎,但俱樂部的其他成員總是用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她。她真的與我們有共同的根本價值觀和最終目標嗎(坦白地 說,雖然我們自己對這些東西也並不總是一清二楚)?她認同我們的做事方式嗎?英國雖然身在歐洲,但她心也在歐洲嗎? 

  回想起來,歐洲是大大錯失了讓英國全面融入和參與的機會。歐盟在行事上不時偏離民主路線,身為“眾議會之母”,英國議會本來或許能夠阻止這一點。英國式的實用主義本來也會大受歡迎。

  往事令人不勝唏噓:歷史無法改寫。但2011年發生的一切和英國再次說“不”,令人不由得想起了過去。這已經是英國第二次有意識地孤立自己,而且這一次是在這樣一個決定性的時刻。

  當然,這一次的背景截然不同。歐洲一體化已不是一項機會遍地的新生事業,而是一個為自身生存而戰鬥的混合體。而正是由於這個緣故,英國這次說 “不”,比上世紀50年代那次顯得更加不切實際,危害可能也更大。在一開始就成為匈牙利唯一的同伴、與之一同說“不”,對英國來說不大光彩。大不列顛是個 天然的島嶼:匈牙利如今在民粹主義多數派的支配下,抱著偏狹的心態,公然仇外,與充滿自信的波蘭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敢於承認德國是歐洲“不可或缺的國 家”。

  因此,從海峽這一邊的角度來看,倫敦說“不”既是可以預料的,也是可悲的,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只用一句話,英國就朝著在歐洲孤立自己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