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2年間全國農村小學數量減少過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24 11:11:39  


 
  無論老師怎麼勸說,家長和孩子都不願回學校。”

  撤點並校漠視了受教育者的權益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上述問題還只是容易暴露的表面問題,“甚至稱不上主要問題。”

  他認為,撤並村校帶來的親情的斷裂和鄉土認同的迷失,是更值得反省的問題。“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離開父母,來到寄宿制學校,家庭的溫暖、家人的溫情被剝離了,但親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朗朗書聲在很多農村消失,農村越發顯得缺乏生氣。因為讀書聲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的元素,鄉村也會因為有學校而變得完整,同時,鄉村教師作為鄉間的“知識分子”,也扮演著無可替代地推崇知識和傳播文化的角色,但撤點並校卻切割了文化與鄉土之間的聯繫。

  因此,在2011年,無從是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還是從學術調查研究結論看,很明顯,撤點並校在某些地區不僅沒有帶來農村教育的欣欣向榮景象,反而導致上學難、輟學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甚至還有研究顯示,縮小城鄉教育之間差距的願望也未實現,反而有進一步拉大之勢。

  有媒體援引美國的經驗稱,美國也曾經掀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撤點並校”運動,全美國的學區由1961年的36402個下降到1970年的17995個。然而,即使美國在撤點並校中做了充分投入,在校車等教育資源的供給上做了充分準備,但仍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教學質量、 教學投入、學生成長等方面,合併學校不一定有什麼裨益,還可能帶來壞處。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又開始了一場“小規模學校”運動,讓辦學更加多元化。

  熊丙奇認為,在他看來,各地政府之所以十分積極地“撤點並校”,在於想由此減少辦學點、進而減少教育投入,更方便地管理學校,“根本不是什麼提高教育質量,為鄉村學生著想”。

  他認為,由政府主導的教育決策,如果只顧政府的“利益”,而不尊重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權益,就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漠視受教育者權益事件。只有改變教育決策機制,給受教育者(家長)參與教育管理、決策、監督、評價的權力,才能讓受教育者的權益得到切實維護。

  康健教授也認為,撤點並校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一刀切”,“事實上應該徵求老百姓的意見,他們願不願意撤了村小、鄉小?如果他們就願意在自己村裡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那麼政府就得尊重他們的意見。”

  他認為,一些地方政府作規劃時,總喜歡拿一些紙面的數據說話,比如說孩子上學的距離,有時候地圖上直線距離只有兩三公里,而由於地形崎嶇,山路綿延,實際距離可能七八公里。“這些不能停留在紙面上,需要深入實地考察調研”。

  康健說,撤點並校政策已經實施10年了,“現在需要做大量的實際效果評估,以評估這個政策是否真的有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