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打破“轉型陷阱”?
報告承認,目前變革社會的現實動力已經越來越微弱。“轉型陷阱之所以能成為‘陷阱’,就是因為此時的體制已經對遏制變革作出了周密安排,資源壟斷日益嚴重、利益集團坐大、社會控制愈益嚴密。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已經完全沒有變革的動力。”
“目前對改革停滯的不滿在增加,變革的要求也在凝聚,另外,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圈子在不斷收窄,許多群體被甩出圈子之外。這都是進行變革的現實動力,問題是如何將這種潛在的動力變成現實的動力。”
報告認為,可能走出“轉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種: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並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的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但這要取決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
不管哪一條路,報告呼籲,有四大措施是“不可迴避”的:
首先是,“匯入世界主流文明的方向”。報告認為,這個“世界主流文明”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理性、個人權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
第二,“以政治體制改革再造社會活力”。
“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建設,是走出轉型陷阱最現實的動力。”報告認為,可以將解決暗箱操作、促進權力公開運作、形成制約權力的機制,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近些年來,中央政府已在推進政務信息公開。
第三,在民眾參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
“實際上,近些年來,改革之所以會走樣變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民眾對改革的參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是由理想主義的激情來支撐的,缺少民眾參與的弊端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但在理想主義消退之後,利益成為主導改革的重要因素,缺少民眾參與的改革很容易演變為大規模的‘分贓’。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就有很多明顯的例子。”
第四,報告最後呼籲,用“公平正義”凝聚改革共識。
“在轉型陷阱中,人們感受最深的、最不滿的,是公平正義受到了破壞。因此,能夠重新凝聚改革共識的,就是將推進公平正義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和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與法治建設應當是未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內容。”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中國最需要的是一種勇氣,一種能夠正視既得利益格局,衝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轉型陷阱’的邏輯,走出目前僵局與困境的勇氣。”報告最後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