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民進黨須解放思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30 10:18:17  


  中評社台北1月30日電/歷經近4年“小英中興”,民進黨最終仍錯失“總統”寶座。分析敗選原因,外界多把矛頭指向“空洞”的兩岸政策,“檢討台獨黨綱”呼聲在黨內波濤洶湧,已請辭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主張檢討黨的兩岸政策。 

  旺報今天社評說,就縣市長表現而言,民進黨地方執政能力顯然強過國民黨,民進黨果真能檢討兩岸政策,外界自然予以期待和鼓勵。然而,每當重新檢視黨的兩岸政策時,“台獨”神主牌的敏感神經,往往淪為黨內鬥爭的工具。若民進黨不大破大立,每逢大選,選民又會提心吊膽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 

  民進黨的煎熬,英國工黨點滴在心頭。因為,工黨也曾面臨“國有化”神主牌被時代考驗、被選民唾棄的歲月,讓工黨從1979年到1997年間,陷入長達18年在野的不堪境地。 

  長期以來,工黨黨綱第四條“國有化”,始終是工黨執政理念的王牌,主張生產工具、分配手段和交換手段公有制,實行計劃管理,追求公平分配。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艾德禮領導的工黨政府將理念付諸實施,英國成為福利國家。1959年工黨失去政權,蓋茲克接任黨魁時曾主張修訂第四項,但黨內左派團結起來反對。自此,國有化長期指導工黨政策。但隨著時代演進和英國經濟轉型,“公有化”使工黨路線逐漸失去社會基礎。 

  70年代,英國爆發經濟危機,時代熄滅了左派和工會運動的政治聲勢。1979年國會大選,工黨被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擊敗。挫敗的工黨轉向更保守路線,左派新黨魁富特(Foot)實行極左政策後,工黨分裂,右派出走自立門戶,創立社會民主黨(今日的自由民主黨)。1983年大選,富特提倡加強國有化的主張。結果當然被撒切爾夫人重創,甚至被社民黨聯盟擊敗,淪為第三黨。 

  接連挫敗的工黨終於醒悟。工黨體認到,極左路線才是敗退主因。立場溫和的基諾克(Kinnock)接任黨魁後,開始扭轉工黨的極左路線。在8年9個月的黨魁生涯中,基諾克帶領工黨轉型,讓工黨成為一個“不偏激”的政黨。但“國有化”條款尚存,英國選民仍認為,共產主義的幽靈仍在工黨內徘徊。1992年英國國會大選,當時英國社會多認為,從激進轉向溫和務實的工黨聲勢強勁,有很大機會擊敗執政13年的保守黨。但最後保守黨仍然以些微過半贏得國會大選。分析敗選原因,主要有三:強調“成長力和經濟發展”的保守黨,執政13年來經濟表現穩健;其次,工黨仍未擺脫“國有化”黨綱束縛,英國選民仍有疑慮;第三,工黨左右兩派內鬥激烈,削弱了工黨的政治能量。工黨在92年失利後,黨內決定痛心改造,進行世代接班,當時不到40歲的布萊爾因而竄起。他開始明確批判“第四條款”,一年後他接任黨魁並修正第四條款。1997年,以“第三條路”為競選口號的工黨終於告別18年的在野歲月,贏得執政權。 

  英國選民對工黨“國有化”黨綱的疑慮和工黨內部的團結問題,對長期扛著“台獨黨綱”和“派系鬥爭”的民進黨來說,絕不陌生。一來,在不確定的年代,民進黨忽略了台灣選民“求穩”的心理渴求,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並未提供選民一套具體、令人心悅誠服的替代方案;二來,競選過程中,民進黨內部各派系與天王整合問題,宛如工黨內部紛擾的翻版,在民進黨的選戰過程中,暗潮洶湧。 

  外部因素方面,當今大陸的經濟、國防實力及地緣政治戰略地位,同2000年相比,已無法同日而語。過去民進黨政府希望利用美中矛盾,衝撞出台灣生存空間的時代,早已不復返。即便美中兩國的矛盾仍然不少,但基本上合作格局大過對抗。選戰最後關頭,不但大陸強烈表態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的關鍵性,美國也表達支持穩定的兩岸關係,中間選民受到影響,使馬英九支持度到選戰最後階段水漲船高,終於勝選。 

  內外交迫下,民進黨恐怕得先在“台獨黨綱”這塊神主牌上進行“思想解放”。蔡英文競選中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已跨越了一大步,民進黨應圍繞在此論述中繼續調整;民進黨內各派系也必須為台灣長遠發展的大局著想,以新人開創新格局,勿讓新的兩岸政策論述,成為派系鬥爭的祭品,喪失更多民心。工黨對於國有化的“現實與理想煎熬”的轉型,或許能讓曾以工黨為師的民進黨引為借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