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尚未成功:重讀小平南巡講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8 09:53:31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中國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十多億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吃飯穿衣告別了短缺和憑票供應;中國經濟的總量和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大幅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此兩項,改革開放的進步性就無可否認。

  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登評論文章稱,重讀鄧小平二十年前的“南巡講話”,兩點體會最深:一是鄧小平在中國推動了一場偉大的改革;二是這場改革迄今成就輝煌,但尚未成功。
 
  改革為何能帶來巨大進步?這要看改革改了什麼。改革前中國經濟體制的特徵是“一大二公”,即最大限度地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將經濟活動納入國家權力的決策範疇(國家計劃)。土地改革、沒收官僚資本、三大改造、統購統銷、戶籍制度、五年計劃、大躍進、人民公社等經濟領域的重大舉措,都圍繞著這一目標展開。
 
  對比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不難看到兩大變革:一是發展市場經濟,改革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改變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用鄧小平南巡時的話說,就是“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
 
  不要小看這兩個轉變。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左”的觀念根深蒂固,市場經濟和私有制就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隨時可能被階級鬥爭無情地葬送。安徽小崗村農民搞“包產到戶”時,簽下了生死文書。鄧小平試圖扭轉中國的經濟體制,阻力和風險不言而喻。
 
  鄧小平如何推動中國轉過這個大彎?對社會主義這一概念的重新闡釋是關鍵。“南巡講話”集中地體現了鄧小平的改革智慧。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文章稱,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相比,鄧小平將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從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剝了出去。鄧小平並不擔心自己的定義“離經叛道”。在他看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提倡實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