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習近平訪美有深意 中美競爭凸顯難雙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13 11:41:33  


 
  倪峰:每到大選年,美國政治人物都會展現對華強硬的姿態,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可能會更重。通過高層訪問,使選舉過程中對華激烈的語言少一些,盡可能避免因選舉產生的對華強硬局面呈現失控的狀態,這應該是中美兩國的某種共識。安排習近平副主席在美國大選年訪美,雙方可能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奧巴馬在剛剛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宣布建立一個“貿易執法單位”,負責調查中國等國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共和黨熱門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稱,如果他能入主白宮,第一件事就是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這是否意味著2013年無論誰入主白宮,在對華政策上都會更加強硬?”

  倪峰:美國對華政策趨於強硬,從2010年就開始表現出來了,無論誰當選下屆總統都不太可能扭轉這種趨勢。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中美關係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89年,瞄准共同敵人蘇聯,是所謂“戰略合作”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89年到2001年9•11事件後,這10多年間中美關係處於“動蕩中發展”的階段。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美戰略合作的基礎沒有了,而且1989年的政治事件,又讓中美兩國價值觀差異凸顯出來了,這些使得美國對華政策的邏輯發生了變化。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戰略是把中國改造成它所希望的國家,這種政策邏輯導致中美關係在1990年代一直處於動蕩起伏的狀態。

  從9•11事件到奧巴馬上台之初是第三階段,這段時期中美關係相對穩定,兩國間沒有出現一次大的危機。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中美關係找到了“反恐”這個新的合作基礎;其次是中美關係越來越機制化;第三是中美在台灣問題上達成了有限但重要的共識,即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符合中美雙方利益。

  現在中美關係進入了第四階段,即“不確定的過渡期”,起始點是2010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核心的原因是中美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被金融危機顯性地放大了。2000年時中國的GDP只是美國的1/10,但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是1/3,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沒有了10年前的自信和從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中美博弈中可能出手更重,手段更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