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1 00:17:16  


 
  所以看得出蔡英文關於“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表述仍不脫來自於1999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精神,仍然堅守“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立場,只是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她聲稱“台灣共識”可以在兩個基本點上討論,“第一,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有的主權不能受到傷害。第二,台灣的任何決定、未來決途,要二千三百萬人共識決定。”⑬針對馬英九認為“‘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的說法,蔡英文表示“台灣不只是家園,不只是母親,也是一個有‘主權’意涵的地方,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⑭

  雖然目前蔡英文表達了若干的善意,但民進黨的固有立場並沒有發生改變。蔡英文的表述並沒有在民進黨形成文件,所謂的“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並沒有作任何的修改,只能算是在選舉時表達的選舉語言,不具有可信度,但是多少反映了過去二十年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思維的微妙轉變。在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民進黨從過去的“激進台獨”路線開始認識到兩岸之間的利益合作不可缺少,兩岸需要互利合作,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互利合作不能在過去兩岸之間的歷史、政治框架下進行,需要在國際多邊框架下長久維持兩岸的現狀,台灣內部需要先凝聚處理兩岸關係的共識,事實上想確保所謂的“台灣主權獨立地位”,基本的思路是放棄過去的對抗思維轉向“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互利合作的思維。但是在大陸看來,民進黨把兩岸關係定位在“一邊一國”的立場,對抗思維毫無改變。

  3、國民黨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

  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以來二十年的兩岸關係客觀變化對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調整具有重大的影響。國民黨目前的兩岸政策是建立在二十多年的兩岸交流、李扁時代政策的反省、傳統中國論述、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干預和台灣發展利益需要的基礎上。而台灣利益的優先考慮是國民黨兩岸政策最基礎的出發點。李登輝執政時代的國民黨大陸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李登輝個人的意志,推行分裂主義路線;至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推行“台獨”路線使兩岸關係在二十年中對峙依舊。從台灣社會政治本土化的角度分析,李扁時代的分裂主義和“台獨”路線是由於台灣正處於本土化的構建過程之中,具有排外性。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啟的政治轉型帶來的本土化在整個1990年代乃至在陳水扁執政時期都是在持續的激烈演進。從政治結構上的“修憲”到民進黨執政時期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等意識的轉變都可反映這一點。而正是由於本土化在持續演進的過程之中,造成台灣社會比較排斥外力的介入,屬於封閉性的自主本土化道路,台灣主流政治力量不希望與大陸的密切交往而破壞了這一演進的過程。這段時間由於本土化的演進造成台灣社會激烈的“國家認同”分歧、“統獨”之爭,被稱之為“民主內戰”。

  至2008年台灣社會兩股政治力量的本土立場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確定,國民黨的本土化論述在馬英九的主導下漸趨成型,民進黨的“激進台獨”政策越來越不符合台灣民眾的利益,而現實兩岸經貿關係的持續發展和台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都是台灣社會逐漸接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原因。總之,在李扁時代的本土化演進過程中台灣對於兩岸開放政策持懷疑態度,較不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在需求上本土化構建比兩岸交往來得更為迫切;而至2008年本土化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台灣開始有信心接受兩岸的開放政策,過去二十年兩岸交往所積累形成的利益關係也不允許台灣繼續走封閉排外的道路,所以國民黨意識形態的本土化和維持現狀開放的兩岸政策存在高度相關性。

  2008年上台後的馬英九延續了2005年之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建立在本土化立場的和平發展政策形成了目前國民黨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論述,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與大陸達成基本政治互信,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堅定“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理念,大力促進兩岸的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但是對於敏感的政治、軍事議題談判則強調沒有時間表,同時明確表示不會進行有關統一的協商談判。未來兩岸關係需要兩岸人民長時間的深度交流由下一代來決定,台灣方面應該由台灣人民來決定,是馬英九在元旦講話、520就職記者會和雙十講話等一系列表態中一再強調的態度。2011年馬英九在競選連任的過程中重申了他的兩岸政策,即便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也隨即表示需要“公投”來決定。甚至表示如果獲得連任“我絕對不會在我未來的四年當中跟大陸的領導人見面,我絕對不會跟大陸去談統一的問題。”

  台灣本土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

  1、藍綠兩黨兩岸政策的趨同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從本土化意識形態、選舉政治以及傳統中國論述中尋找,而民進黨則是在本土意識形態、選舉政治以及“台獨”路線中尋找。其中的本土意識形態包括以台灣為主,台灣優先;選舉政治包括回應人民生活訴求,只有兩岸合作才能避免台灣在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命運;至於國民黨從傳統中國論述和民進黨從“台獨”路線論述的區別是在於能否與大陸建立基本的政治互信,有效的實施它們各自的兩岸政策。

  國民黨站在台灣本土立場處理兩岸關係,反映了在台灣政治轉型本土化之後,兩岸關係已經超過了過去國共兩黨內戰所塑造出來的歷史連結、對中國正統的爭奪上,而走向了大陸與台灣在發展過程上實實在在的利益合作需求。只是這樣的合作需求不能逾越大陸所堅守的一個中國底線,而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訴諸於“中華民國”的招牌來維持所謂的“現狀”。雖藍綠兩黨對“中華民國”的理解不同,但都是在“中華民國”的招牌下走上了本土化道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以蔡英文為代表提出了所謂從國際多邊體系的結構而不是從兩岸的視角看待兩岸關係,以台灣認同和台灣價值為核心,堅守所謂的台灣“主權”,企圖切斷兩岸之間的民族、歷史、文化、血緣關係乃至政治對立的過程,引入國際的力量來保持所謂的現狀讓台灣問題國際化,從實際利益需求出發加強多邊合作,共同追求區域的和平穩定和承擔繁榮發展的共同責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