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京媒:就業取向集中政府機關大型國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1 18:11:38  


 
  2.就業取向集中折射行業差距拉大

  ——行業企業間不斷拉大的待遇差距,容易讓人形成好工作“什麼都好”並會“越來越好”的觀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理論上講,無論幹什麼工作、進什麼單位,只要努力奮鬥,都有成功的可能,無所謂好壞。但為什麼現在就業取向如此集中?

  “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前行業、企業間的收入差距太大了,而且還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這樣認為。

  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3653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0759元,前者是後者的1.8倍。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70146元;最低的農林牧漁業,16717元。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1。如果按細分行業,最高和最低之比可達十幾倍。上世紀80年代,我國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數國家行業間差距在1.5—2倍左右。企業間工資差距更大。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2010年的調查中發現,上海某銀行員工工資及獎金人均為29.66萬元,員工的其他福利人均6.08萬元,合計35.75萬元,是當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10倍。

  求職時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是非常正常、也最普遍的心態。上世紀90年代末,外資企業平均工資較高,而國有部門則效益欠佳,經商創業、進外企當白領成為求職者追求的目標。近年來,體制內單位優勢突顯,尤其是銀行、電力、電信、煙草等行業企業,收入大幅提升,各種福利待遇如年終獎、房補、休假等,種類齊全且水平較高。每到求職時,大家擠破頭都想進。

  “不同行業、用人單位存在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蘇海南表示,正常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結構調整的動力之一,也是人們求學奮鬥的動力之一。而究竟是否合理,關鍵是看這種差距是勞動付出、技術水平間的差別引起來的,還是其他非市場因素導致。目前,社會上對於不同行業、不同工作間收入差距的非議,主要集中在由行政壟斷造成的收入差距上。由於壟斷部門占有他人無法擁有的資源,往往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取巨額利潤,並且在利益分配上有更強的向個人傾斜傾向,使其從業者無須付出更多的勞動和智慧也能獲取高收入。

  近幾年,這種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以企業年金為例,這項具有補充養老保險性質的福利保障,推出以來主要集中於效益較好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會給職工繳納企業年金的比例極低。而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有製造企業中的許多企業獲得政府扶持並較快渡過難關,金融企業盈利狀況更佳,中小企業則要面對市場萎縮、利潤下滑的狀況,其從業人員之間的待遇差距進一步顯現。這更讓人產生好工作“什麼都好”並會“越來越好”的看法。

  當行業企業間不合理差距長期得不到糾正,必定會產生過度集中的就業取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