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懿麟 上海 戰略評論員、博士
電悉,朝鮮近日向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國際電信聯盟等機構通報了其自主研發的“地球觀測衛星光明星三號”發射計劃,預計將於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間的某日上午七點至十二點間發射衛星,並將邀請在空間科學和技術領域經驗豐富的外國專家和記者觀摩。儘管在朝鮮方面看來,和平開發和利用太空政策開發及使用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工作衛星是符合國家主權,但另一方面,如果朝鮮成功將衛星送上軌道,也無疑意味著朝鮮將向擁有洲際彈道導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ICBM)的技術邁進,理論上可以將火箭改裝為武器,在洲際範圍內實施打擊——當然,這一條件的前提是朝鮮必須順利研發出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甚至將射程直接覆蓋至美國本土,而這在美國方面看來是極其危險的直接威脅。
自二○○九年以來,美國的官員和鼓動家們頻繁進行針對朝鮮的美韓聯合軍演和同朝鮮進行直接對話,這並不是偶然。由於朝鮮這一戰線所涉及的利害關係具有戰略性的決定意義和國際格局的催化性質,這就要求美國必須促使朝鮮接受有利於華盛頓的政治安排——評估一個戰略要害國家是否脆弱或具有易於被誘惑和接管的可能性,以及它們是否堅定地依附於一個國家或在一個體系中有固定的位置,都是極為重要的。朝鮮毋庸置疑具有軍事意義和地緣戰略上的政治價值,是能夠極大地擴大美國太平洋戰略成功遠景的要害國家,美國在朝鮮戰術上的成功將可以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這一戰略要點在於:朝鮮是否是一個在某種意義上“任人爭奪”的國家。
美國遠東地區的戰略防禦圈能夠十分明確地概括為對內陸大國的包圍和擴大政治影響力,最顯著的是,美國在海外的常規軍事力量主要分布在歐洲、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主要部署在德國和日本(駐韓國兵力未公布)。同時,美國的海外海上兵力主要集中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其次才是北非、近東和南亞地區。這意味著除了繼續保持對歐洲的共同戰略安全外,在遠東地區排除一切強大的外部勢力,並使其他國家屈服於自己的政治意志,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略上的首要政治目標,並且這種帝國意識的表露已經延續了很長一段時期。
由於美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個事實上的海洋性國家很難找到一條通向世界的內陸通道,因此不得不打開另一條通向世界的開放通道——即美國意識形態的輻射影響。例如戰後的美國在自己的一側——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群島獲得了直接軍事的立足點,從而在實際上打開了它進入太平洋地區的真正通道。在一九五○年六月至一九五三年七月長達三年的朝鮮戰爭中,美國艱難地守住了朝鮮半島以南部分(韓國),從而實現了地緣政治更廣泛輻射影響的戰略性擴張,並將其控制範圍擴大至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太平洋國家,與此同時,美國軍事上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支持也使得中國共產黨人統一台灣的任務複雜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