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世界經濟版圖新變革 發展中國家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1 15:47:11  


  作者﹕ 王懿麟  上海  戰略評論員,博士

  世界經濟的地圖已經不僅僅是美國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而且還是發展中國家同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競爭。這些國家甚至在上個世紀末的經濟變革之前,就已經孕育著這種邊緣性的競爭關係,並且一場意識形態的衝突加強了它們各自經濟領域的戰略重要性,直到自由經濟的勝利加速了資本主義全球經濟的發展。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個看法過於強調階級關係的矛盾或是地緣政治的對抗,但所謂“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即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和最後階段)等這些術語是作為一個國家發展形態的中性詞,用以描述一種政治形態下的經濟制度。至於對這些發展形態的褒義或是貶義的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國家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其目的是什麼),以及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此權力行使所持有的看法。

  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由過去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國家組成,包括阿拉伯國家(十六個國家或地區)、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廿四個國家)、歐洲及中亞地區(廿三個國家)、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卅二個國家或地區)、南亞地區(八個國家或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四十五個國家或地區)、最不發達國家(廿三個國家)共一百七十一個國家或地區,占聯合國國家組別的百分之七十九點五三(發達國家或地區共四十四個)。這些國家占世界大部人口和陸地面積,具有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戰略地位,儘管“從某些指標看來,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高增長帶動了全球貿易的蓬勃發展,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產值已經在全球占了半壁江山,原材料價格的高漲“似乎”使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獲益匪淺——以一種與過去資本主義列強截然不同的方式實現了經濟上的崛起,但這一辦法大多是以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失業率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破壞為高昂代價的,自由主義的資本市場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經濟推動的顯著特點是:生產方式上正處於從傳統農業耕種向現代化工業製造的社會過渡中,以及為了經濟上的生存和迅速發展而本能地削弱對土地關係的迫切感(即以改造土地的方式推動工業化進程)。例如印度在二○○八年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家(埃及是此前最大的糧食國際買家),糟糕的農業發展情況業已長期影響印度人民的生活——難以想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印度曾通過“綠色革命”由一個連年缺糧的饑荒國家轉變為自給並出口的餘糧國家,從而成為世界上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典範。

  顯然,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都經常注意到了這一點,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糧食、土地和農民)和工業之間的關係,這些問題將制約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的平衡,並最終在政治上體現了出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