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簽署和平協議 兩岸未來必走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6 16:16:34  


  作者﹕ 柯為  澳門  自由職業

  2008年馬英九在台灣上台以來,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變化。台海地區處在60多年來最為和平穩定的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民眾普遍認同,並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和歡迎。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兩岸關係的大幅度改善,並未能同步帶來台灣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度的提高。這一矛盾情況的存在,充分說明兩岸關係發展決不能只經不政,必須把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和平協議最終能否順利簽署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馬英九的決心和意願。本文試圖在對馬英九和平協議思想的來源、背景、涵義、意圖及簽署意向等基本問題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一點推動兩岸關係全面深入發展的思考。

  一、馬英九兩岸和平協議思想的主要來源及相關背景 

  馬英九兩岸和平協議思想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國。馬英九曾留學美國,很多思想深受美國影響或直接來源於美國,其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的思想也不例外。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美國鑒於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緊迫性,制定推動其亞太地區和平安全政策,促進兩岸對話。克林頓執政時期的國安會亞太主任李侃如建議兩岸簽署長達50年的中程協議,50年後兩岸統一。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國民黨代表團首次訪問大陸,實現“胡連會”,國共兩黨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項願景,簽署和平協議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馬英九同年當選新的國民黨主席後,將和平發展五項願景納入黨綱。2008年馬英九第一次競選台灣領導人時,把簽署和平協議納入政見。在爭取2012年連任過程中,再次提出簽署和平協議。其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2011年9月赴美時主動提及兩岸未來任何發展都有可能性,包括簽署和平協議。10月17日,馬英九在其競選白皮書“黃金十年”願景中,明確表示“審酌推動兩岸商簽和平協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思路受到島內各主要政黨的重視,李登輝、陳水扁都曾以不同方式表達類似的意願,對馬英九形成和平協議思路產生了一定影響。李登輝於上個世紀90年代執政初期,成立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主持制定國統綱領及“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國統綱領明確提出“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據傳,李還在成立“陸委會”、海基會前夕,派蘇志誠赴大陸向大陸對台決策成員當面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想法。台當局甚至成立專案及提供特別經費,幫李登輝爭取諾貝爾和平獎。1996年3月26日,李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表示,現在起我們將努力建立內部共識,“以簽訂結束海峽兩岸衝突的和平協定為優先政策”。馬英九作為當時的“陸委會”負責人、“國統會”研究委員及幕僚小組核心成員,參加了相關重要活動。

  2000年7月,陳水扁以“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為目標,推動軍事互信機制研究。規劃區分近程、中程、遠程三個階段。2003年1月1日第一次提出希望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2004年5月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提出要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凝聚朝野的智慧與全民的共識,擬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宣稱要建立促進兩岸和平穩定、永續發展的新關係。2011年9月13日,蔡英文在美國企業所的演講中稱,“儘管兩岸各有主張,但不應影響雙方達成一個有利於和平與發展的互利協議”,“在認知雙方的不同與共同的目標之後,兩岸應建立一個穩定互動架構”。2004年 親民黨擬出《海峽兩岸和平促進法》草案送立法機構審議,草案主張在“四不一沒有”與“九二共識”前提下,以“台灣不獨,中共不武,雙方保證維持兩岸現狀五十年”的條件,簽署“兩岸和平協議”。1998年10月台灣公共電視台民調顯示,高達78%的民眾贊成兩岸能在進入21世紀之前,簽署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2008年5月《遠見》雜誌民調顯示,71.6%的台灣民眾認為,應該簽訂兩岸和平協議。2011年馬在競選連任期間重提簽署和平協議後,台灣《中國時報》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台灣民眾贊成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認為有助於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

  上述情況說明,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國認可和支持,而且在台灣也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