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經濟改革的觀察與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3 01:07:40  


 
  當然,刺激經濟增長單靠鬆動銀根顯然不夠。在島內目前內外需求均疲乏不振的情況下,財政政策也應該有所作為。馬當局要出台與貨幣政策配套的擴大投資、刺激內需的財政舉措,比如減少課稅,加強政府財政補貼,在公共投資領域要鼓勵企業投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等。

  應當注意的一點是,經濟政策中每一種杠杆(包括利率、匯率、稅收等)的單一調節功能都是有限的,因此馬當局應配套使用,注重經濟政策互相配合,互為補充,這樣才能達到政策調節正面效果的最大化。

  至於近日馬英九提出“漲電價以整頓公營事業做代價”的思路,從本意上講是加快公營事業改革,向百姓有個交待,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但這裏面同樣存在把握節奏,穩慎推進的問題。包括公營事業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企業運營方式、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無視客觀情況,貿然採取“一刀切”的改革方式,不但無助於推進改革,相反還會遭到相關利益方的反彈,導致改革中途夭折,這些問題不可不察。

  另外,馬當局在經濟政策研究、制訂和出台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政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府院”溝通,“部會”溝通,“黨政”步調一致。因政策溝通不力而導致藍營內訌不斷,破壞黨內團結,甚至導致黨內“逼宮”的後果實在冤枉,更不划算。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馬當局要切實克服不善溝通協調的弊病,凡事應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走出去,請進來,不但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且更可以溝通感情,凝聚人心,增廣人脈,對鞏固國民黨的執政地位,對台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摒棄僵化思維
  以積極的心態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歷史已經證明,島內“政治掛帥”必然導致經濟衰退。自九十年代中後期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十餘年,大搞“台獨”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倒退,其“閉關鎖島”的戰略令台灣經濟完全陷入低谷,台灣從亞洲四小龍的領頭羊位置不斷落沒,成為末席的看客,而且台灣在世界經濟整體格局中日益邊緣化。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努力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領域交流往來,台灣經濟逐漸改善。儘管馬當局在發展兩岸經濟合作上有了起色,但在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仍然存在僵化思維,害怕大陸“政治統戰”,動輒以“國安思維”審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特別在當前兩岸經濟合作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易轉難的新階段,這種僵化、封閉、殘留的冷戰思維更加有害。

  比如,目前備受兩岸矚目的陸資入台投資一事,馬當局明顯懷有恐懼保守的思維。面對島內各界呼籲擴大陸資赴台投資的聲音,馬當局卻提出新四大“安全原則”,即“在不影響台灣安全、社會觀感,並且對島內產業發展有正面助益、不衝擊島內產業等四大原則下,擴大開放陸資進入島內公共建設項目”。這些原則不僅反映出馬當局對陸資過度防範和歧視的思維,也反映出只求利己不求雙贏的自私心態,如此又何談合作與雙贏?難怪陸資“望台興歎”了。

  再如,對大陸廣告登台一事,台灣當局也顯然出於防備大陸“政治統戰”而拒之門外。殊不知廣告本身既包括產品和產業宣傳,又包含著巨大的商機。對台商而言,大陸的廣告透露出的商機要遠遠大於“政治統戰”。況且就目前來講,還沒聽說有哪一則大陸廣告明顯帶有“政治統戰”的文宣內涵,既沒有向台灣滲透任何政治概念也沒有任何企圖將政治思想強加於台的行為,台當局又何必杞人憂天,自取其擾?

  對海協、海基兩會互設辦事處一事,相較大陸方面積極、開放、務實的態度,台灣方面卻因種種政治考量而一拖再拖,為兩岸經濟合作設置人為障礙。對於大陸方面提出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馬當局也以“一國兩制”為由冷言拒之,白白坐視商機流失。

  另外,在台灣經濟體系運行中,政治干預經濟的事例也屢見不鮮。台灣油電價格多年來“凍漲”就是出於選舉政治的需要而犧牲經濟發展的明證。同時,台灣經濟體制內部還存在經濟管理“雙首長制”的弊端:一方面“行政院長”陳沖要自親掌舵“經濟大船”;另一方面,作為執政當局領導人的馬英九也會出於政治的考量對經濟發展“垂簾聽政”。近來馬當局為趕在“520總統就職”前提高民意支持率,火速出台一連串經濟改革措施,令台灣本已積弱的經濟體不但沒有改善的跡象,相反卻因多方“猛藥”夾攻而雪上加霜。馬當局一方面要寄希望於陳沖“內閣”發揮財經優勢,另一方面卻以政治因素綁架經濟改革,當然會令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陳沖雖深諳經濟改革之道,卻無奈於殘酷的政治現實,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財經內閣”也失去了真正意義。

  可見,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政治綁架經濟對兩岸經濟合作和台灣經濟長遠發展來講都是大害。對此,馬當局應徹底打破僵化思維,真正為兩岸經濟合作和台灣經濟發展撤除不應有的人為障礙,切莫因短視偏安的落後思維而一錯再錯,滿盤皆輸。

  綜上所述,目前的台灣經濟正面臨增長乏力,通脹加大的雙重壓力,已經到了求變轉型的十字路口,不僅考驗著馬當局對經濟調控的駕馭能力,更考驗著如何保持經濟發展後勁的思維和視野。因此,馬當局既要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勇氣,又要有穩慎推進的務實作風。更重要的是,馬當局必須以積極、開放的心態,以互利雙贏的思維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惟此,台灣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才能具備實現的基礎,“黃金十年”的願景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6月號,總第17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