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民營公司為何能進入航天領域?中國難模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3 17:20:14  


 
  太空政策專家、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雷澤認為,最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太空領域的公私合作非常有必要。以飛機和計算機領域為例,最初也是政府出資研發,隨後企業介入,最終實現整個行業的繁榮。更多企業的參與將有助於美國實現長期太空目標。

  當然太空“企業化”還在萌芽狀態,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進軍太空領域的企業仍需要政府合同,一旦政策變化它們即“錢途”堪憂;目前的太空企業能否僅依靠發射盈利還是問號,投資者不可能無限“燒錢”;企業削減成本是否會損害航天發射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未可知……

  但競爭是推動人類航天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冷戰時代,美蘇太空競賽曾極大促進了航天事業進步,而冷戰後時代則多年未見重大突破。引進商業競爭有望改變這一沉悶局面。就這一角度看,“龍”的成功意義或許更大。

  美民營公司為何能進入航天領域?

  人們對它的關注始於5月22日。這一天,“獵鷹9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並將“龍號”貨運飛船送上340公里高度的太空軌道。早在5月4日,美國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的老總在本公司網頁上寫了一篇題為《為什麼我們能夠擊敗中國》的文章。這位叫做艾龍.穆斯克(Elon Musk)的老總在文章當中自豪地稱SpaceX的“獵鷹”火箭一次發射報價只需要5400萬美元,低於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征”火箭6000萬美元的報價。他很高興美國公司打敗了以廉價著稱的中國公司。作為過於自信的結果,“獵鷹9號”因各種故障3次推遲發射,第四次才得以成功。

  不過,穆斯克在文章當中的興奮和洋洋得意反映了美國一種急不可耐的心態。自從2011年7月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執行了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之後,美國再也找不到可以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人員的飛船,不得已只得租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而它的載人飛行每次每人需要花費6000萬美元。“獵鷹9號”後來順利將“龍號”飛船送上軌道,不僅為美國宇航工業節省了大量成本,也為它掙回了面子。最重要的是,SpaceX是一個用私人資本建立起來的企業。它的成功標誌著私營資本正式進入宇航工業,並取得初步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