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專論:兩岸關係熱中趨冷因何而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4 00:13:35  


 
  台灣當局意識到台灣基礎民意是兩岸政治分歧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推行政治主張最有力的後盾,因此以台灣民意作為政治“擋箭牌”,既符合台灣“民主政治”的倫理,又充分體現“尊重民意”。而台灣民意從目前來看仍然是以維持兩岸現狀為大多數,這是客觀現實,也是台灣政治人物最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台灣當局在兩岸敏感的政治議題上動輒祭出“民意牌”、“公投牌”就在於此。

  不論是當年陳水扁推行“法理台獨”、“公投制憲”,還是馬英九拋出所謂“兩岸和平協議說”,都是以台灣民意作為政治工具,抓住了兩岸政治分歧在民意上的放大效應。一方面,台灣當局將兩岸政治分歧通過思想觀念的形式灌輸到台灣民眾的頭腦中;另一方面,又反過來借助台灣民意對兩岸政治分歧的認同為自己的政治鋪路。這樣一種方式不論在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還是馬英九時代均是如此。

  由此可見,兩岸政治分歧既是歷史問題,更是現實問題。台灣問題一方面是兩岸執政當局的主權博弈,另一方面又是兩岸民意如何交流、融合與彼此認同的問題。台灣問題有著六十多年歷史,政治的對立、民意的隔膜加上時間的久遠,讓兩岸間真正建立政治互信變得更為複雜、棘手和漫長。

  相較而言,兩岸開啟全面經濟合作雖然剛滿四年,但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岸經濟合作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相對單純的經濟行為往往易於被兩岸接受和操作,經濟問題解決起來要比政治問題更為容易,而兩岸政治分歧的解決和政治互信的建立就顯得複雜和緩慢得多。因此,在過去四年裡兩岸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雖然都處於上升的勢頭,但政治互信的進展卻落後於經濟合作的進展。兩者的曲線斜率雖然均為正,但經濟合作曲線的斜率要遠大於政治互信曲線的斜率,兩條曲線雖然同是上揚趨勢,卻很難產生交點。這就是為什麼當前兩岸關係頻頻出現經濟熱、政治冷,同時經濟合作進入“深水區”後政治冷反過來又導致經濟冷的原因。如果兩岸政治互信能夠加大步伐,趕上經濟合作的腳步,那麼兩岸關係中的難題就會相對少一些,解決起來就會更容易些。馬英九連任後,兩岸各界普遍期待未來四年兩岸能夠開啟政治議題的商談,也正體現出兩岸經濟熱、政治冷,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亟待鞏固和加強的客觀現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