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專論:兩岸關係熱中趨冷因何而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4 00:13:35  


 
  更令人擔憂的是,因台灣方面的掣肘,兩岸“先經後政”似乎要變成“只經不政”或“慢經拒政”,兩岸政治互信沒有進一步鞏固,而兩岸政治猜疑卻不斷發芽。舉例來講,為什麼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演說中大膽提出“兩岸和平協議”,而接下來卻自消自滅?到了2012年“大選”前馬又重提“兩岸和平協議”,可是勝選後又加上了三個限制前提,到了就職演說更是絲毫不見“兩岸和平協議”的蹤影?其原因就在於馬將“兩岸和平協議”作為其競選連任的政治工具,更是作為試探兩岸政治關係的“溫度計”。第一任內馬提“兩岸和平協議”意在為過去八年兩岸關係“撥亂反正”,為兩岸關係由冷變熱“加溫”。而馬第二任勝選後,顯然要顧忌到美國不樂見兩岸關係過於親密的因素,馬就會主動為兩岸關係“降溫”,對“兩岸和平協議”刻意淡化,對大陸方面希冀在未來四年內開啟兩岸政治對話冷處理,以保持美中台三方等距。難怪島內有學者認為馬英九並非真正的“統派”。

  另外,“一國兩區”也是馬當局又一個兩岸政治“拭探氣球”。在3月22日北京舉行的“胡吳會”上,馬英九授權吳伯雄首次提出“一國兩區”,意在測試未來四年大陸方面對馬當局兩岸政策的態度,試探其未來四年兩岸政治議題究竟有多少前進的可能和空間。而事實上,大陸方面繼續秉持擱置爭議,求大同存小異的方針,充分肯定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交集。但在島內,“一國兩區”卻一石激起千層浪,民進黨更是發動綠營人士進行了強烈反彈。迫於島內政治形勢,馬英九在520就職演說中對“一國兩區”更多的是對“一國”內涵的解釋與澄清,而對“胡吳會”上國共兩黨取得的重要政治共識“兩岸同屬一中”卻回避不談,主動為兩岸政治關係“刹車”,馬英九政治自保的意圖顯露無疑。因此,從“一國兩區”的提出,到島內關於“一國兩區”的激烈交鋒,再到馬英九在“兩岸一中”共識上的主動撤退,充分體現了兩岸政治互信基礎還遠沒有達到鞏固的地步,而台灣當局不斷在政治議題上對大陸試溫,也體現了台灣對大陸的政治猜疑。可以肯定地講,台灣對大陸的政治猜疑還將長期存在,兩岸真正建立政治互信可謂任重而道遠。

  當前兩岸關係中的其他消極因素,如台灣當局種種泛政治考量、狹隘僵化的兩岸思維,說到底都是源自於兩岸政治因素。馬當局因懼怕“一國兩制”而阻撓台商參與平潭開發區建設、對陸生來台就學採取“三限六不”、阻礙兩岸新聞交流正常開展、阻撓兩岸學術交流等,無不體現著台灣當局偏安自守、狹隘短視的心態,更體現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的薄弱,這已成為制約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