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看內地旅客的矛盾心理:生機與煩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6 10:03:34  


  中評社香港7月16日電/香港於2003年經歷了非典型肺炎的打擊,經濟陷入蕭條,內地旅客個人遊計劃便成了一場及時雨,令空空如也的酒店重新擠滿住客,餐廳老闆和零售商都喜見一度冷清的街道再次遊客如流。

  南華早報網站刊文稱,個人遊計劃讓內地旅客可自行來港,不用經旅行團。在往後九年中,個人遊計劃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由最初只適用於4個城巿,增至現在的49個,即合共2700萬內地人合資格來港。

  個人遊計劃反應十分熱烈。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顯示,一月份有310萬名內地旅客來港,較去年同期高23.9%。香港當月共有414萬旅客入境,內地旅客佔其中四分之三。

  2002年,香港錄得1660萬名旅客,其中690萬人(41.6%)是內地人。去年,全年遊客人數增至4190萬,其中67%是內地人。

  但不是每個人都為此高興。

  不少書店被以富豪旅客為對象的珠寶鐘錶行和電器店取代。香港母親要買奶粉也不再是易事,因為奶粉都被內地人搶購一空。而隨著百物騰貴,香港消費者紛紛把通脹歸咎於內地遊客湧入。

  香港的戶外廣告牌和菜單向來採用繁體字,但近年開始兼用簡體字,令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更甚。

  香港人開始把內地人蜂擁而至的情況視為文化入侵,甚至比喻為蝗蟲之患。

  港府在2003年向內地遊客開放個人遊時,並沒有諮詢過巿民。但話說回來,當時正值經濟低谷,反對的人絕不會如今天那麼多。

  然而,影響如此深遠的政策在推行前竟沒有經過持續發展評估,實在不尋常。自2001年起,政府就發出指引,規定任何新政策推行前,都必須就其對經濟、社會基建和文化多樣性的影響進行研究及評估。

  政府的理據是,在當時而言,個人遊計劃是一項合時的措施,能為香港帶來即時好處,同時也是香港和中央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推行的眾多措施中,最成功和受歡迎的自由化措施。

  現任旅發局主席田北俊也曾熱烈支持個人遊計劃,但如今表示應該對其進行檢討。

  2004年三月,田北俊以代表商界的自由黨主席身份,在本報撰文稱香港全賴《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個人遊計劃」,經濟才見起色。而樓巿也終於蓬勃起來,股巿上升,整體消費力增加,但一般巿民需要多等一點時間才能分享到這些成果。

  八年後,田北俊相信有關計劃需要重新評估。

  他說,新政府需要研究這個問題。隨著愈來愈多內地人融入香港社會,中港矛盾日益加劇。政府必須同時了解開放香港給內地旅客的好處和壞處。

  經濟好處顯然易見。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中,以旅遊業發展最快,其餘三個產業分別是金融業、專業服務業和貿易及物流業。本港旅遊業界在2010年聘請了218100人,令旅遊業成了香港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對低學歷人士而言。

  但這不代表個人遊計劃沒有壞處。自深圳在2009年准許其永久居民申請多次訪港的簽證後,愈來愈多來港一日遊旅客專為購買日用品而來,而非名貴奢侈品。田北俊稱,這推高了日用品物價,進而加劇港人和內地遊客的衝突。

  當連同基建問題一併考慮時,旅遊業能否進一步發展便成疑問。田北俊說,以酒店為例,香港酒店房間供應已達樽頸,開始局限旅遊業的發展。

  他又稱,過去的內地訪港旅客從來不用為住宿煩惱,只需花10%開支在酒店上,其餘開支有70%都是用來購物。但現在他們愈來愈難找到價錢合宜的住宿。即使到新界租房,一晚租金已超過港幣1000元。

  旅客人數不斷上升,酒店增長卻見緩慢。香港酒店由94家增至184家,總房間數目則由37277間升至61828間。入住率亦由58%升至89%。去年聖誕,幾乎所有酒店都住滿旅客,房租創下新高,連重慶大廈也不例外。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預計在2016年,香港將有254家酒店,合共提供超過74000個房間。但田北俊警告,房租持續增長,會令遊客卻步。

  他說,若訪港一次已需超過一萬港元,那他們何不乾脆前往羅馬或巴黎?在那裡他們一樣買到名牌產品,獲退稅後還比在香港購買便宜。

  香港的土地向來供不應求。田北俊認為,這代表政府制定政策時必須重新權衡緩急輕重,如考慮應把土地用來興建公屋和辦公室,還是商場和酒店。

  一度是旅遊業最大得益者的零售業,也開始感到吃不消。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指,新的零售空間不足,加上土地需求日增,店租自個人遊計劃實施以來已上升超過一倍,不但位處旅遊旺區的店舖受影響,連鄰近地區的商戶也受到租金的壓力。

  人手不足的問題也愈見嚴重。調查顯示,業內8.9%職位長期空缺。根據政府三月的統計,零售業聘請了256844人。

  麥瑞瓊稱,租金上揚令貨品更昂貴,而人手短缺則令服務質素沒有保證,兩者同樣會損害香港「購物天堂」的形象。

  隨著很多店舖都變成珠寶、鐘錶、電子產品和國際品牌商店,香港的本土特色迅速淡去,旅客看到的商店千篇一律。

  她說,巿民向她投訴要走很遠才買到日用品,因為連便利店也負擔不起高昂租金,要搬往較偏遠的地區。

  零售業超過一半顧客是遊客,一旦經濟情況有變,要承擔貴租的零售業將更難渡過難關。 

  過去,珠寶、鐘錶和名貴禮品向來都是內地遊客的首選,但今年前五個月,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內地物業巿場冷卻的情況下,這些貨品的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跌2.9%。同期總零售額上升了9.1%。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