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時:名嘴胡爆瞎扯 真的夠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6 11:53:28  


林益世涉嫌索賄案,再怎麼精采絕倫,弊案終究不是劇情片,總有暫時冷場的可能。
  中評社台北7月16日電/中國時報16日發表社論說,“比廣島原爆還要更有威力!”“不只是長崎原爆,是車諾比加福島一號!”過去幾天,台灣籠罩在“誰是X先生”的重重疑雲中,最後,到底誰是X先生,或者,到底有沒有X先生,外界實在無從確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爆料的談話性節目收視率明顯上升,而爆料的名嘴受到的關注度也大幅升高;而且,被影射當事人名譽所受到的損害,也很難回復了! 

  社論說,前“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涉嫌索賄案,爆發至今約兩個多禮拜的時間,幾乎每日一爆、高潮迭起,不過,再怎麼精采絕倫,弊案終究不是劇情片,總有暫時冷場的可能。然而,弊案無法天天有梗,名嘴卻不能一日無料,況且“動動嘴皮子就能賺錢”的名嘴產業,讓不少人感到羨慕,甚至還有傳播科系學生以成為名嘴為生涯目標,名嘴業已出現超額供給,如果不麻辣一點、勁爆一點,可能明天就接不到通告了;做了過河卒子,怎能不拚命向前! 

  台灣的名嘴狂潮從政論節目開始,如今已十分多元,退役新聞人以“資深媒體工作者”之銜,幾乎什麼題材都能談,內容既談不上專業,更常游走道德邊緣,這種現象由來已久,胡忠信“長崎原爆”變成“長崎蛋糕”的荒謬可笑,並非首見、也不是個案,老實講,多位事後予以撻伐的名嘴們,翻開自己的爆料、評論紀錄,恐怕也不見得能夠心安理得吧;假料成風,除了媒體、名嘴該負責任之外,政壇、影劇圈也該省思對這種爆料生態的擴張、蔓延,實在是難辭其咎。

  社論說,對愛爆料者與有料愛爆者,“名嘴”這個角色真是充滿了致命的吸引力。因為名嘴的身分與特質讓節目介乎“新聞”與“戲劇”之間,曖昧而模糊,對有心人來說,也就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利基。當有人想宣傳、想放話、想出名、想搏版面、想測試輿論風向球等等,就透過談話性節目、透過名嘴釋放消息,如果有問題、有後遺症,可以躲在“這是聽說的”、“這是一種假設”之類的掩飾之下,避開相關的法律追究,再說,名嘴出沒的節目多不是正規的新聞報道,其誇張、戲劇化的製作企圖與表現方式,也明顯地並不期待觀眾以嚴謹、有根據的新聞視之,而是一種公開的街談巷議,較之“類戲劇”更難定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