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關於民進黨的幾點認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8 19:14:00  


  作者﹕ 柯為 澳門 自由職業

  民進黨是台灣地區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其思想理念和基本政策如何演變,影響著台灣民眾,關係著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下一步發展。接連經歷2008、2012年兩次重大選舉失敗,特別是新近通過選舉,更換新的領導人和領導機構之後,如何把握民進黨的主要特點及未來走向,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熱點問題。 

  一、民進黨成立之初曾是台灣政壇追求進步、很有活力的重要黨派 

  蔣介石1975年去世後,在繼任的台灣領導人蔣經國先生持續推動一系列社會改革的大背景下,民進黨於1986年應運而生。在早期和黨外時代,它是政壇一支很有活力、追求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定意義上講,在台灣政治發展史上,民進黨曾經為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獨裁統治、爭取台灣民眾的民主與自由做出過積極貢獻。 

  首先,從人員構成上看,民進黨最初很多重要成員並非“台獨”分子。就政治光譜來看,民進黨相對複雜:既有主張實施鞭刑、反對富人稅、遺產稅的極端保守派,也有高舉人權、社會公義和中間偏左大旗的激進力量。網羅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大批進步分子,其中包括不少統派人士,甚至共產黨員。該黨最早有兩個立場、兩條路線,涵蓋兩大派系,即海外的“台獨”人士和島內的黨外人士。島內的黨外人士,包括黃信介、康寧祥等,一直到美麗島事件爆發、美麗島世代出現之前,基本不太觸及兩岸議題。其基本主張是:民主就好,不要“台獨”。在某種意義上,成立之初的民進黨與其說是一個“台獨”黨,不如說是一個“既不統也不獨”的黨。 

  其次,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排除“台獨”因素,早期民進黨人甚至更接近社會主義,贊同兩岸交流。很多民進黨人曾經熟讀毛澤東主席的著作。該黨“地方包圍中央”策略,就是參照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而制定的。黨綱撇除主張“獨立建國”的部分,大多屬於民主社會主義的訴求,某種程度上比國民黨更為接近共產黨的政策訴求。上世紀90年代初,“統派”受擠壓而出走後,基本形成了泛美麗島系和泛潮流系兩派對立的局面。泛美麗島系在兩岸關係上主張“維持現狀”,發展經貿、文化交流。 

   再次,在通過選舉獲取政權方面,早期民進黨相當程度上回避了“台獨”路線。通過多次選舉嘗試,該黨發現“台獨是票房毒藥”,因此在一系列選戰中自覺不自覺地回避了“台獨”路線。1998年,時任黨主席的許信良提出“台獨黨綱”(即民進黨於1991年制訂的“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基本綱領”)是“歷史文獻”,應與大陸進行“黨對黨談判”,並在由其主持的大陸政策大辯論中,提出“大膽西進”的論述。經過討論,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對“台獨黨綱”的凍結。事實證明,通過擱置“台獨”路線,該黨嘗到了甜頭,在1997年縣市長選舉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且在2000年成功獲得執政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