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暴雨拷問中國城市建設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25 09:05:57  


7月21日,北京立水橋地區積水嚴重,許多車輛浸泡在水中無法行駛。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美國《僑報》7月25日載文《北京暴雨拷問中國城市建設模式》,摘要如下:

  路面成河、井蓋衝翻、汽車變船、地鐵封閉、航班取消……21日,一場暴雨令東方大都市的北京變成“澤國”,陷入一片混亂。令人痛惜的是,暴雨致37人喪生,其中25人溺亡。 

  暴雨中的北京市相關機構不可謂不盡力,比如北京市氣象局啟動四級應急響應,北京市排水、交通、電力等部門聯動,對城區90座下凹式立交橋實現視頻監控,建立了“一橋一預案”的專項保障方案。但這一切,都在37條生命面前變得蒼白。

  儘管來自官方的信息稱,這次大雨是61年以來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強暴雨,但不少網民還是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竟在一場大雨面前顯得如此狼狽?此次強暴雨距離上次僅僅有一年零一個月之隔,北京為何屢屢被大雨澆個透心涼?

  如今,去北京“看海”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正如媒體評論稱,在強降雨造成多人死亡的現實語境中,諸多調侃也許不夠嚴肅,但其折射的心態頗堪玩味,這是對城市“逢雨必澇、逢暴雨必癱”的不安與不滿,亦是對城市建設內在缺陷與管理機構應對乏力的焦急與焦慮。

  近年來,每到汛期暴雨突襲時,在中國,無論是國際化大都市還是欠發達的中小城市,仿佛一下子都變成著名水城威尼斯。城市許多地段積水成河,交通癱瘓,市民工作、生活受極大影響,甚至危害生命。

  城市內澇確有客觀原因,如城市熱島效應導致大城市更容易、更頻繁地成為暴雨匯集的中心。但逢雨必澇,暴露出中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嚴重滯後,也暴露出城市“面子工程”與“裡子工程”的巨大反差。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