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日報:馬英九能否“大修”兩岸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1 09:12:37  


 
  裹著小腳開放

  陸資入台政策同樣飽受島內工商界批評。截至今年3月,台灣已向大陸開放了161項產業,其中多數產業急需資金活水,像台灣的重頭行業面板業、晶片業等連年虧損,已走到存亡的十字路口。島內5家主要晶片企業5年虧損累計達3700億元新台幣。而台灣開放陸資入島3年,僅吸引到陸資1.5億美元(約45億元新台幣)。

  症結仍在“限制”二字。一些限制可以理解,比如怕陸資炒高房價,所以不允許其進入房地產業。更多的則是不合情理,今年3月,被視為力度最大的一波開放,仍提出陸資進入某些產業“須經專案小組審查”、“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不能擔任或指派經理人等,被台灣媒體形容為裹著小腳的“鳥籠式”開放。

  “這種規定除非陸資頭殼壞掉了才會來投資。”以敢言著稱的台灣“內政部長”李鴻源舉例說,台灣有一項規定,可向大陸採購物品,但不能向陸資在台投資的公司採購。“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李鴻源說,由於層層設限或缺乏配套措施,很多產業陸資“根本進不來”。

  陸生和陸資兩項政策在島內會引發爭議,主要是因為損害了島內教育界和工商界的切身利益。在台灣大有必要與大陸合作的領域,台灣當局尚且顧慮重重,其他領域的狀況不難想見。比如大陸一直希望促成的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就遲遲得不到台灣的回應。

  台灣能否克服心障

  “門打開,阮顧厝(一起來護家)”,這是台灣“陸委會”招牌式的口號。2010年台北舉行的兩會會談上,封面印著這句口號和門神圖樣的宣傳册,被分發到所有與會者手中,册子的重點內容,除了說明兩岸交流對台灣的益處,還有台灣如何在兩岸交流中守住“尊嚴”和“門戶”。

  兩岸關係就是這麼微妙。經歷了幾十年對峙之後,兩岸終於“相逢一笑泯恩仇”,但面對熱情伸手的大陸,台灣根深蒂固的抵抗甚至恐懼情緒總是不自覺地流露。比如質疑大陸學生可能會是間諜,大陸遊客會跳機成“黑人”,大陸為台灣水災捐贈的組合屋甲醛會超標,大陸資本入台會威脅台灣安全,台商投資保障協議會讓台灣變成大陸“殖民地”……

  馬英九上台後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方針,“不統”被擺在了第一位。他所選取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出身“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台聯黨”,觀察者指出,“陸委會”在迄今為止的兩岸交流中,更多地擔當了“唱白臉”和“刹車皮”的角色。

  對大陸一手開放,一手嚴防,正是馬英九對台灣人民的基本交代,這一策略一直被馬團隊視為最穩妥的選票保障。前4年,馬英九因對民進黨的“抹紅”表現敏感,而被藍營媒體批評為沒魄力、搖擺不定。然則,馬當局過去搖擺不定的兩岸政策中,究竟哪部分出自真心?哪部分源於壓力?在馬英九自稱“沒有連任壓力,只有歷史評價壓力”的第二任期,真能擺脫選票和反對黨的影響,取消加諸在兩岸關係上的不合理限制嗎?馬英九近來這一系列的積極表態,多少讓人感受到了些許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