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各地投資大手筆:穩增長還是秀政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3 09:04:02  


 
  從數據上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其實仍然巨大。

  中國機場數量僅居於世界第15位,相對第1位的人口、第3位的總面積來說,差得還很遠。按國土面積平均的公路網密度看,中國每萬平方公里只有74.89公里,而德國為1009.2公里、英國為699.1公里、法國為538.3公里、日本為533.62公里、印度為191.73公里,中國排名大概在60位之後。 

  按人口計算,中國鐵路網密度為每萬人0.56公里,而加拿大為16.18公里、俄羅斯為5.9公里、美國5.55公里、法國5公里、德國4.4公里、英國2.85公里、日本1.59公里、印度0.63公里。有分析人士戲稱,中國這個經濟總量第二、製造業第一的大國,其實鐵路密度指標僅為加拿大的3.5%、美國的10%,人均才5.6厘米,不及半根鉛筆長,世界排名在百位之後。 

  從絕對數量看,儘管2011年年底中國鐵路里程數突破9.9萬公里,可這只相當於美國1870年代的規模。美國鐵路系統擴張在20世紀下半葉回歸理性,而在2009年總里程數也達到22.6萬公里,為中國的兩倍有餘。正因為鐵路建設總量與經濟發展增速並不匹配,中國鐵路才成為世界上最繁忙和最擁擠的鐵路系統,鐵路網絡占世界鐵路總網絡的6%左右,但運量占全球的24%。

  反映一國工業化進程最基礎的指標是鋼鐵。目前,即便中國以每年6億噸的鋼產量雄踞世界第一,但從鋼鐵蓄積量(即該國工業化以來的鋼鐵積累總量)看,中國2008年年底達45億噸,日本當時為47億噸,而美國在1988年鋼鐵積累量就已達60億噸,這還不包括美國大量進口產品所帶來的鋼材消費量。這意味著,美國比中國早數十年完成了重工業化,即便再幹10~20年,中國也不一定達到美國的水平。

  從人均指標看,中國人均鋼鐵蓄積量大約不到3噸,而歐美發達國家的平均數是8~10噸,日韓等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國可達到15~20噸。

  經濟學家楊帆說,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差距主要還是體現在重工產品,包括基礎設施、交通工具和住宅上,因此,中國經濟還應“以鋼為綱”。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儘管新中國前期已經大體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至少在中西部省份,一些工業企業使用的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日本生產的設備,甚至是上世紀洋務運動時引進的設備,起點較低的鄉鎮企業設備陳舊問題尤為突出。

  近年來,基礎設施領域有部分地區確實出現了居民稀少的“鬼城”、長期人流稀疏的機場,但中國基礎設施需求增長極快,某些需求增長堪稱“爆發式”,大部分新增基礎設施不存在長期閑置問題,更常見的是,在比預期短得多的時間裡就達到了滿載。

  這其實意味著,個別投資項目的失誤或“超前”,並不能改變中國基建投資長期總體不足的大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