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及其後續提出的“推動綱領”只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評論員 文睿)近日來,東海釣魚島主權爭端持續升溫。隨著日本政府對釣魚島“國有化”的完成,中日關係緊張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作為釣魚島爭端的事涉方,台灣在保釣問題上也發出自己的聲音。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8月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建議有關各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9月7日馬英九登上彭佳嶼視察,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推動綱領”。該綱領指出:“長期而言,能進一步從現有之‘台日’、‘兩岸’、‘日陸’三組雙邊對話,邁向多邊協商,落實東海之和平與合作”。
從綱領的內容來看,馬英九對於解決釣魚島爭端建議分兩個階段來走:第一階段,採取所謂“三組雙邊對話”方式平等協商,中國大陸、日本、台灣三方分別進行雙邊對話,就釣魚島議題展開協商;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三組雙邊對談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陸、日、台三方進行所謂“一組三邊協商”,促成三方圓桌會談,共同協商有關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的漁業、礦業、海洋科學研究與海洋環境保護、海上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東海行為準則等多項具體議題。
那麼,馬英九和平解決釣魚島爭端的政策建議對於目前持續緊張且不斷升級的東海局勢是否具有緩和作用?馬的和平建議是否能最終成局,成為有關各方和平解決爭端的一把鑰匙?
應當說,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國際領土爭端,從本質上講是大國實力的角力,是有關各方在政治、軍事、經濟甚至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實力的比拼。所謂“弱國無外交”,在國際領土爭端解決機制上歷來是以實力作為談判籌碼。尤其是東海釣魚島問題,除了本身具有的歷史特殊性外,更因美國在背後的操縱,令具體事涉其中的中國大陸、日本與台灣三方的政治關係更加微妙和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