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致力於強化遠離美國本土的前沿反導體系建設,在日本或者東南亞國家推進反導部署可以極大地鞏固反導前沿。同時,美國借助戰略裝備的實際進駐,可以將本國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軍事和政治優勢,將反導系統的建設轉化為新的凝聚盟國力量的源泉,也展示了對盟友的戰略再保證。
其實,在美國的全球反導建設進程中,日本一直是亞洲反導的急先鋒。通過多年的經營,日本也逐漸在真正意義上成為美國在全球反導體系中的第一道防堤。但日本並非單純扮演美國馬前卒的角色,它也有自己的戰略考量。
一方面,日本向來在骨子裡把中國視為最大威脅,尤其是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尖銳化,使日本上下對中國的敵意認同更加強烈。日本欲借助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戰略需求,強化美對日的軍事保護力度。
在2010年的日本《防衛計劃大綱》中,日本就特別強調要加強與美國的反導合作,明確將“朝鮮研製部署彈道導彈”和“中國推進導彈作戰能力”作為其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美國在日本反導部署的推進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和戰略預期。
另一方面,徹底擺脫戰敗國陰影,跨進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行列向來是日本孜孜以求的目標。通過渲染安全威脅,推進與美國的反導合作為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008年8月,日本打著反導的旗號通過了《空間基本法》,解除了對自身以防禦為目的利用外太空的限制,以能夠更靈活地部署戰略裝備。
同時,“武器出口三原則”也正在被日本借反導之名漸進性架空。2005年,小泉內閣宣布,與美國共同開發、生產導彈防禦系統將是“三原則”的例外。2010年10月,時任美國防部長蓋茨要求日本改變其武器出口政策,以允許日美聯合研發的“標準-3”攔截導彈出售給歐洲。
正是在這樣的策動下,2011年,野田內閣宣布,日本可以與其他國家共同開發、生產武器,還可以出於“人道目的”向他國提供武器,使“三原則”徹底名存實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