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淞山:民共交流新局重於“憲法各表”爭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5 15:29:01  


  中評社台北10月15日電/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說,謝長廷登陸訪中打開民、共交流對話機會之窗,謝最大的政治貢獻就是試圖証明民進黨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與價值,這是現階段民進黨從“總統”大選敗選後最具政治意義與價值的“邁向執政”積極表現,遠比蘇主席的四場中國問題研討會的“紙上談兵”,以及成立中國事務部、籌設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初試啼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文章說,我個人的“民、共對話交流戰略不是夢!”的系列專欄文章引發林濁水大師的熱烈回應與批判,更在其臉書上表示:“什麼是憲法各表,最簡單明瞭的是挺謝扁系老將陳淞山說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憲法一中’是一個配套。”然而,就我記憶所及好像我不曾提過這樣的看法,但我個人的說法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謝長廷的說法,他說他到大陸主張採取“憲法”各表,就是承認兩個地方的人都存在,並同意彼此的“憲法”是有特殊關係,至於要如何界定,則是要透過談判方式,不是他要刻意模糊,因為無論是誰都說不清楚。謝長廷認為,前“立委”林濁水寫很多東西,“跟他書所寫的都不一樣,表示對方沒看他的書!”

  誠如,許信良前主席表示:“如果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是解決兩岸問題務實態度,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就是方法,大概很難有人提出比謝長廷更具理性、務實的主張了。”許認為,既然蔡英文等民進黨政治菁英都能接受“‘中華民國’是台灣”,應當也能認同“中華民國”台灣“憲法”做為內部共識,民進黨不應繼續在反對“憲法”的問題上虛耗!我個人相當認同許前主席的說法,其實謝長廷對外主張的“憲法各表”,是在承認現行“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存的基礎上,各自用“憲法”來表達自己的體制與秩序,可能對岸是用“一中憲法”來看代謝的“憲法”各表,而我們則認定這是“兩個國家”、兩部“憲法”的不同差異,未來則需要透過政治談判來處理、解決這個政治差異。

  文章說,猶記一九九一年年中跟隨陳水扁擔任“立委”登陸的經驗,當時,陳水扁“立委”是拿著體現“一國(文化上的中國)兩國(兩個不同的國家)”政治意涵的“兩岸基礎條約草案”與大陸的官員、專家進行熱烈的討論,當時所側重的重點是尋求對岸理解兩岸的政治現實環境,為兩岸未來的政治定位與發展找出雙方可能接受的途徑與方案。此後,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期提出“政治統合論”與“未來一個中國”的主張,相信也是以此為政治脈絡所提出的前瞻性政治思維,當時,民進黨內部並沒有出現多大的批評聲浪,如今,物換星移,從在野變執政,執政又變在野,時空背景雖有不同,民進黨卻還在為“一中憲法”、“一中各表”與“一中原則”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難怪當年民進黨執政時期便有重要的政治領袖曾感嘆的說:“四大天王加起來比不上一個陳水扁!”雖然,如今陳水扁已淪為馬政府的“階下囚”、“政治人質”,也還須要五大天王(加上蔡英文)共同伸出援手,可是,我們還是必須反問難道“一國”或“一中”的政治圖騰與政治爭議還要跘住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政治機會嗎?兩岸最終的政治定位與分合發展是要靠政治實力與談判才能處理,不是民進黨內不同主張的政治領袖或政治菁英要怎樣定位與詮釋就能解決爭端,也不是國民黨用“一中各表”、“一國兩區”、共產黨用“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就能讓台灣人民所信服接受。此時,兩岸最大的問題是彼此在民主、人權、文化與文明價值差異的融合,民、共之間如何建立正常交流、對話的正常管道與政治關係。民進黨內部又何必在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內涵上大作政治文章呢?這豈不是“捨大求小”的政治策略失措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