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張亞中:“台北會談”主辦單位的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7 00:38:35  


“台北會談”會場一角
 
  不願辨識的平安符式互信 

  今年是“九二共識”二十週年的紀念。這個當時在1992年所達成的“共識”,實質上是一個“互信”的建立。在兩岸隔離四十年以後、在兩岸長期進行“仇匪”、“反蔣”四十年政治教育後的第一次互信。這個“互信”包括三個內涵:第一、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兩岸均謀求國家統一。第三、有關“一個中國”的意涵,兩岸有不同看法;台北主張“一中各表”,北京認為由於是事務性協商,所以不涉及一個中國意涵,即“一中不表”。 

  這個互信基礎在1994年既開始受到破壞。李登輝“總統”在其任內將“一中各表”異化為“一族兩國”(一個民族、兩個國家)。陳水扁“總統”八年任內,兩岸徹底拋棄“九二共識”,致使兩岸之間完全沒有互信。 

  馬英九在2008年以後,雖然口頭上重拾“九二共識”,但是在表述上已經不再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絕口不提“謀求國家統一”,而是改以“不統、不獨”的說法。馬英九也沒有恢復遭陳水扁所凍結,事實上廢除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以及國統綱領。簡單地說,1992年兩岸基本互信所憑藉的一個機構“國統會”已經不在了,“九二共識”的內涵也變有些變質了。 

  失去了鞏固基石,沙上所建的塔看似華麗卻充滿危機。塔是塔,基石是基石,塔再華麗也不能變成基石。在脆弱的“九二共識”下,兩會所簽署的十多項事務協議,幫助了兩岸的企業與人民獲利,增加了兩岸人民的交流,但是卻沒有累積兩岸人民與政府的互信。這也是即使馬政府開啟了兩岸的大交流、大發展,但是台灣民眾與大陸民眾的認同並不能拉近距離。 

  有人說,2012年大選是台灣民眾對“九二共識”支持度的全面檢驗。這個看法是對的,但是也有不足。台灣民眾能夠真正認識“九二共識”內涵的大概不多,國民黨將其操作成為一個“平安符”,只要掛在家裡就可以保證平安,至於“平安符”內那些茅山道士所劃的文字是甚麼已經不重要。所以,真正幫助國民黨贏得選舉的並不是有1992年內涵的“九二共識”,而是一個象徵可以給台灣帶來安全與發展的“平安符”。這樣的“平安符”是能滿足對利益的需求,而沒有辦法增進兩岸彼此的互信。所以我們在台灣看到,“九二共識”幫國民黨贏了選舉,但是國民黨仍然不願意還原“九二共識”的真正內涵,他們擔心,如果把“九二共識的內涵說清楚,就會失去選民的支持。在這樣的思維下,兩岸怎麼可能會有互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