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求是》談改革:我們需要的不是“推倒重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6 11:18:56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近年來,改革話題一再成為輿論熱點。圍繞改革的議論中,“凝聚改革共識”始終占有重要地位。討論形成的最大共識,是“必須改革”這個判斷,而對“改什麼”和“怎麼改”,則爭議比較大。也就是說,誰都贊成改革,關鍵是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第三部分,寫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規劃改革開放的目標,這還是第一次。

  十八大報告是這樣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應該是深化改革開放的總目標、總要求。接著,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領域分別提出改革的目標和要求。

  這就是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改革”的明確回答。

  顯然,我們需要的改革不是“另起爐灶”,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要破除弊端、完善體制機制,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這一點至關重要。

  毋庸諱言,有些人想要的不是這樣的改革。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明明是黨領導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成功,在他們那裡卻被說成是學習和實踐西方“普世價值”的結果;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風險挑戰的出色表現,分明一次次彰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卻被說成是“普世價值”的兌現;同樣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如群體性抗議事件等,發生在西方國家就被認為是正常的,甚至是自由、民主、人權的體現,而發生在中國就被視為“社會制度弊端”造成的,是所謂“社會危機”的表現;他們看不到當今世界中國“風景這邊獨好”的事實,卻在宣揚中國只有接受西方“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憲政等觀念、制度接軌,才是改革,否則就是不改革,就沒有光明前途。在他們眼裡,中國最近這10年是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的10年,10年來中國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歷史性進步根本不入他們的“法眼”。

  這是在改革定義上的根本性分歧,他們所講的改革與我們所搞的改革完全不是一回事。

  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冷戰結束後,不少發展中國家被迫採取了西方模式,結果黨爭紛起、社會動蕩、人民遭殃,至今都難以穩定下來。中國決不能走那條路!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改革。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大潮洗禮的中國,不會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堅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凝聚改革共識也必須建立在這樣的自信之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