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黨報關注教改 稱還需大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8 10:18:21  


 
  反思

  灌輸式教育無法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為了完成任務,好幾個小組採用輪休方式24小時不間斷進行“車輪戰”研發,但這正是80小時不間斷極限學習過程的精髓:在極限的、複雜的任務過程中,不僅完成技術的學習,也要完成時間管理、團隊協作和人生體驗的學習。

  從河南鄭州趕來參加“挑戰方”的薛源雖然還是名高中生,卻已經是機器人“小專家”,他說:“對於清華學生而言,要想出色完成任務,不僅要在技術上下功夫,更要成功處理好時間、人、事情的關係。”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盧達溶教授稱:“如果學生進入大學後接受的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那就是將大一念成了高四、將大二念成了高五,對學生的真正成長毫無意義。”

  盧達溶的話,戳中了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核心難題——並不是辦學規模或師資力量的大小強弱,而是急需扭轉的辦學理念。

  有著多年國外教學經歷的顧學雍認為,我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相比,在接觸社會、自主學習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距。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我國高校現有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必須改革,要從灌輸式教學法轉向啟發式、開放式教學;要從學生個人學習,轉向提倡團隊合作學習;要從某一學科單打獨鬥,轉到跨學科合作解決問題。

  “在原來的師生關係中,學生基本是觀眾和聽眾,只是被動接受,這樣無法培養出真正人才。”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表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高校,先要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清華這次創新就非常好。”

  探索

  轉變過時評價體系才能讓創新持續

  “中國的大學現在就必須設計未來100年的發展方向。”顧學雍說。其實我國高校從未停止創新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0年,北京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的24名學生利用網絡視頻共上一堂課,他們基於校園現實需求,先後展示了校園節水計劃、節能省電等方面的創新方法和措施。

  而清華大學每年也拿出100個核心實驗室作為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供全校的本科生選擇“進駐”,這門選修課以個人興趣為導向,完全打破專業壁壘。每學期在8個實驗室“見習”後,就可以獲得1學分,每學年可以選修一次。如此算來,一名本科生在畢業前最多可以接觸到32位國內頂尖學者,其科研能力也將因見多識廣而獲得增長。

  不過這些頗具革命性的創新教學方法,一直只是小範圍試點或實驗,還沒能大規模地在北大或清華的全校本科生中得到應用,更談不上全國推廣。

  “這類創造性的課程對教師而言是個挑戰,一時觀念轉變不過來也很正常,但這是大勢所趨。”查建中說,“我認為當越來越多的學生、老師和高校認識到啟發性、開放性學習的益處後,推廣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高校中,創新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參與人觀念的轉變,更需要高校評價系統的轉變。

  “現在高校評價教師的體系標準已經過時,許多優秀教師被這些過時的教書匠標準牽扯精力,大部分教學考核只看是否滿足了教學的學時,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根本無從談起。”查建中稱,“要用校外產業的評價、畢業生的表現評價教師,才能激勵更多教師轉變教學方法,創新型的教學法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