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中國軍力越強 亞太和平越有希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29 09:34:26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近期,中國軍工領域喜訊不斷。“運—20”大型運輸機剛成功試飛,又傳出中國成功進行反導試驗消息。聯想此前航母下水、五代戰機試飛、北斗系統開通等赫赫業績,不禁讓國人由衷自豪。

  人民日報刊登評論員文章稱,對某些偏狹的西方媒體來說,中國軍力提高似乎更加驗證了“中國軍事威脅論”的論調,並很容易得出“逢強必霸”的推論。然而,正像此前有西方學者預測中國未來一再出錯一樣,簡單地將中國提高軍力與推行霸權政策相聯繫,再次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相互依存的時代背景,中國特定的政治制度和戰略文化以及主要依靠勞動創造財富的崛起方式,都決定了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而不是相反。

  因此,與西方某些人猜測相反,中國加強軍備水平,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毋庸諱言,當前世界並不太平。冷戰結束20餘年來,西方已接連發動了5場地區戰爭,即1991年海灣戰爭、l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2011年利比亞戰爭。回顧過去幾場戰爭不難看出,越是雙方軍事實力不對稱,越容易引發西方大國的戰爭欲望(包括通過軍事威懾迫使對手屈服)。

  文章指出,尤其是基於“賭場資本主義”的美國,發動戰爭很多時候就是為了掠奪財富,鞏固政治經濟霸權。實力越不對稱越容易引發戰爭。薩達姆自廢武功,主動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使美國打擊起來無所顧忌;戈爾巴喬夫將“全人類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不斷向西方釋放善意,結果導致蘇聯解體。卡扎菲主動投靠西方,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2011年遭西方軍事打擊,重複了薩達姆的命運。在伊朗核問題上,正是顧及伊朗的報復能力和強烈的戰略意志,美國才遲遲不敢下動武決心。

  國家間的和平是建立在實力平衡基礎上的。有實力才有資格談善意,有力量才可能有和平。冷戰時期,正是由於美蘇軍力平衡,才使雙方學會節制,沒有使“冷戰”變成“熱戰”。而冷戰一結束,各種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便層出不窮。以鬆弛武備換取對手的憐憫,結果只能激起對手的殺心和貪欲。充分的軍事準備反而使對手因顧慮重重而增加和平的幾率。

  中國的最大目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內部現代化需要穩定和平的外部環境。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為防範中國崛起而加快戰略東移步伐,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日趨複雜化,戰爭陰影日趨迫近。顯然,這種既存大國與新興大國的安全矛盾作為一種結構性矛盾,只能盡量管控,而不可能回避和超越。

  毛澤東曾指出,“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也曾說過,“對侵略行徑的一次默認將會引發另一場侵略。及時地在某種水平上做出反應,可以避免在較高的水平上做出更大的反應。”簡言之,就是要加強戰備,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文章最後表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安全問題上,中國只能依靠自己,而不可能寄希望於對手的“善意”。尤其在外部挑釁不斷、中國東部安全威脅日趨增大情況下,中國軍力水平提高的消息顯得尤為及時。中國軍力越是強大,亞太地區保持和平穩定就越有希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