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增進政治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8 00:07:35  


 
  增進政治互信的實踐路徑

  一是消除互疑,累積共識,擴大政治基礎。

  與互信相反,就是互疑。當前,兩岸彼此猜忌、相互質疑、甚至惡言相向的情形時有發生,對兩岸互信構成重大傷害。因此,消除互疑、累積共識可視為增進互信的基礎。兩岸應思考在鞏固基礎、求同化異、共同承擔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1、鞏固政治基礎,維護一中框架。

  兩岸必須鞏固既有的政治基礎,強化“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台灣學者包宗和認為“九二共識”已成為台灣共識,未來需要在此基礎上促進兩岸互信。⑬“九二共識”曾遭遇台灣當局多次弱化、虛化及異化,⑭2008年以來,台北方面回避“一中”只講“各表”,或者棄“一國兩區”轉而強調具有排他性色彩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概念,此種跡象令人憂慮。

  增進政治互信的核心在於確立“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雙方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與一致立場。今年以來,兩岸圍繞一個中國原則進行了連續互動。3月22日,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北京會見胡錦濤時明確表示:“根據雙方現行的體制及法律相關規定,彼此都堅持一個中國,兩岸同的是‘兩岸同屬一中’,對於異的部分正視現實,擱置爭議。”⑮這是國民黨方面對於“兩岸同屬一中”所作出的明確承諾。

  對此,國台辦主任王毅在2012年4月13日表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只要認同並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中,國土就沒有分裂,主權就沒有分割,兩岸雙方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台海和平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兩岸關係的改善就有了最基本的動力。兩岸雙方對一個中國涵義的認知尚未形成一致,但這是在一中框架下存在的分歧,與‘一邊一國’的‘台獨’分裂主張截然不同,可以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通過平等對話,逐步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從而達到聚同化異的目標。”7月28日,賈慶林主席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表示:“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的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加彼此的包容性。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採取更多實際行動,鞏固和深化雙方的‘同’,擱置並包容雙方的‘異’,積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深層次的問題開闢道路。”在十八大報告中,中共方面再次呼籲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應“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這是大陸方面對於台北方面“一國兩區”的呼應,釋出重大善意,旨在求同化異,為下階段兩岸政治互動創造了空間。表明兩岸雙方試圖從各自的現行規定出發,尋找一中框架的交集,“兩岸一國”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提供了創造性的空間。

  2、擱置爭議、求同化異。

  針對兩岸政治定位、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兩岸軍事部署、兩岸政治、社會體制差異等固有分歧,雙方首先應擱置爭議而非突出爭議,其次是縮小而非擴大分歧,再次是尋求共識,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強同弱異,以利雙方逐步化解分歧、達成共識。

  當前,兩岸雙方應著力鞏固並深化雙方的同,擱置並包容彼此的異。兩岸政治上求同方向應包括:兩岸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同屬一國”;兩岸不是“兩個國家”、兩岸關係非“國與國關係”;兩岸共同守衛“固有疆域”;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是中華民族;兩岸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等等。兩岸雙方應著力把這些政治共同點塑造成為兩岸政治公約數,使之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鞏固深化、再創新局的重疊共識。

  3、共同承擔責任,維護民族利益。

  兩岸必須共同承擔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責任與義務,共同應對外來威脅。台灣方面尤其要守衛好其“憲法”所規定的“固有疆域”,絕不做分割主權、領土之舉,絕不造成“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之後果。在東海釣魚島、南海議題上台灣方面應無懼外國勢力的威逼利誘,與祖國大陸聯手,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台灣安全與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的安全憑藉絕不是美國軍火,而是中國強大。台灣應恥於充當美國棋子,應做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守護者。

  兩岸雙方應思考如何削弱、擺脫台灣內外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特別是要妥善因應複雜的國際因素,使之成為積極因素而非消極因素,化阻力為助力,化不可能為可能。

  二是消除歧視及敵視,轉向開放及人道。

  兩岸雙方需要與時俱進,決策觀念、政策措施應符合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需要,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寬鬆、公平、友好的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