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博恐懼”成普遍心態,官員最擔心什麼?
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2156名東中西部黨政幹部調查顯示,7成以上的受訪官員對微博反腐持“支持”態度,超過5成以上的受訪者或多或少存在“微博恐懼”心理。經過系統梳理受調查官員意見,他們最擔心的有:
(一)個別“問題官員”拖累官員群體形象,極端情緒蔓延可能撕裂社會(得票率 92.8%)
“微博一轉,圍觀一萬;反腐一動,倒下一片。”這句網絡語言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微博強大的曝光效應及其直接影響。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旦空投進龐大詭秘、紛繁蕪雜的微博世界,即產生難以控制的傳播力量,蝴蝶效應之下帶動的事件發酵速度十分驚人。近來網絡上掀起了微博曝光反腐的高潮,從“表哥”局長楊達才,“前僕後繼”的“房叔”、“房姐”到最近的重慶雷政富等不雅視頻事件等,問題官員紛紛落網。“微時代”使得社會公眾對政府和官方組織、對官員個人行為有了更多的監督力,微博上被圍觀、被曝光、被拍磚的事件此起彼伏,讓許多官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聞之色變。微博的強大曝光功能讓許多幹部的不良作風和違紀行為無處遁形,已產生了普遍的警示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曝光——大V轉發——網民圍觀”這樣的發展路徑也呈現出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微博作為一個開放的公眾輿論場所,傳播力和感染力不可限量,難免存在群體極化效應。面對這類被曝光的官員腐化事件,博友們在眾議中易於情緒化,發表激進和極端言論,客觀上會加劇社會的仇官、仇富等情緒,埋下撕裂社會的隱患。再者,微博爆料反腐的方式極易造成公眾對官員群體的不信任、悲觀和失望情緒。公眾難免覺得,“問題官員”總要等到網上爆料引起聚焦後才被發現和查處,而他們不過是偶爾的漏網之魚,從而對官方反腐倡廉的決心和效率產生質疑。公共機構、政府機關的公信力反而容易遭到網友質疑。
對此,有專家指出,“網絡舉報、紀委調查”這種官方與民間反腐力量的無縫對接,讓人們看到了新時期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只有正確處理網絡輿情,維護群眾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才能和民間的反腐力量有效“協奏”;只有制定法制保障,從制度上維護網絡秩序,對網絡世界的自由性進行規範與約束,才能使無辜者免於成為網絡反腐的受害者。這也證實了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強化和保障正常的投訴渠道暢通有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