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城鎮化率超過五成被指高估 體制成最大障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8 13:51:29  


 
  模式: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對於一個城鎮化水平偏低的國家來說,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那麼接下來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推進有速度有質量的城鎮化呢?以往城鎮化戰略中有哪些教訓值得反思和避免?

  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的過程,換言之,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轉移就業,農民轉變身份。在這個過程中,就業是前提,市民化是結果,無視這個邏輯,便會在城鎮化的道路上迷失。

  改革開放以前是城鎮有吸引就業能力,但是極“左”政策限制了勞動力流動,國家為優先發展重工業,限制農民進城成為“工人老大哥”,因此改革開放前29年,農民轉移規模和城鎮化率極低。

  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此時國家實施農民離土不離鄉的就業轉移政策,90年代開始出現農民跨區流動就業,即農民工進城打工,此後發展為農民的主要就業形式。一部分農民借此在城市安家落戶,另有一部分通過上學、當兵等方式實現了身份的轉換。

  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經歷了從限制到允許、鼓勵的過程,正是這一要素的流動才造就了近十年城鎮化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大幅縮小了與世界平均城鎮化率的差距。

  城鎮是城鎮化的載體,中國的城鎮包括了縣及縣級以上城市和農村性質的小城鎮(全國共有近2萬個建制鎮)。在過去30多年,關於城鎮化究竟以何種模式發展——是發展小城鎮還是大城市,一直爭論不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和政策研究”課題組一位專家認為,縱觀各國城鎮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超大城市(日本)和中心城市輻射型(韓國)為主的集中式城鎮化模式,另一種是以中小城鎮主導型(德國)為主的分散式城鎮化模式。該課題組認為對中國而言,集中式模式更具優勢。

  但是,在政策層面上,中國一直鼓勵的是後一種城鎮化模式。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鼓勵發展小城鎮,1982年全國城市規劃會議明確提出執行“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城鎮化方針,1998年中央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發展小城鎮是主要政策取向。中國之所以取“城鎮化”棄“城市化”的表述,也與此有關,意在鼓勵小城鎮發展。

  這樣的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並未取得預期效果,相反,這種政策反而阻礙了小城鎮的發展。今天人們看到的小城鎮多數屬於農村集鎮性質,聚集效益差,轉移農村人口作用有限,不利於真正實現城鎮化。

  在現行行政架構下,小城鎮也難以獲得很好的發展。由於小城鎮行政級別低,所獲得的資源很少,更多的資源流向行政級別更高的大城市。

  從就業角度來看,大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最強,中小城市次之,小城鎮居後。因而發展小城鎮並非城鎮化的理想路徑選擇。可以說,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

  從“十五”計劃開始,城鎮化發展方針表述有所變化,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但是鼓勵發展小城鎮的思路仍未改變。“十一五”規劃延續了這一思路。

  2月1日,在全國工商聯舉行的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上,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稱,城鎮化是當前中國的最大機遇,但是必須走新路,不能和過去西方國家的城鎮化一樣,將人口集中到大城市,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沒有那麼多就業機會,而且還有住房問題。

  在厲以寧看來,中國的城鎮化應該分“三步走”——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現有的老城區,工廠該遷出的遷出,棚戶區該撤掉的撤掉,形成新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工業園、開發區、物流園區等同樣可以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城區,居民也可居住,這樣形成了新城區,新城區很多是在鎮的周圍興起的。

  “不要忘記新社區,這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實際就是未來的新社區。”厲以寧認為,對其要進一步園林化,垃圾回收、污水處理、公共服務要到位,社會保障一體化。如果做到這些,就是中國的城鎮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建議選擇以大城市為依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集中式模式。這一建議被采納、吸收,在“十二五”規劃和即將出台的城鎮化發展總體綱要——《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均有體現,全國20個城市群將構成中國未來的城鎮體系。

  在就業為先、市民化為本的主導思想下,變革城鎮化發展模式,是對過去城鎮化之路的糾偏,也是新型城鎮化之路的一個“亮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