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的演化歷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29 00:16:52  


 
  其次,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台灣同胞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相關。長期以來,由於李登輝、陳水扁當局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衝擊“一個中國”格局,造成兩岸在國際社會的摩擦和對抗,無謂地耗費大量資源,有損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這不僅無助於增進兩岸互信,也不利於兩岸民眾福祉的提升。胡錦濤站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制高點上,強調“只要雙方以兩岸同胞福祉為念、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為重,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⑥事實證明胡錦濤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實踐也進一步證明,只要選擇了兩岸關係的正確方向,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熱情就會連綿不絕地迸發出來,兩岸各界擴大深化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潛力就會持續不斷地顯現出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會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造福兩岸同胞,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⑦要言之,胡錦濤兩岸和平發展觀的核心是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堅決反對與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同時,以兩岸人民利益為依歸,持續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發展,真心實意地做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從而實現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和共創雙贏,為祖國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最後,在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中提升兩岸民眾福祉既是處理台海問題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也是國家統一的目標與價值所在。這是由大陸和平發展的基本政策訴求所決定的,也是由國家統一和發展戰略所決定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屬於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和平發展的提出即是從兩岸人民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出發的,其最主要的特點是以人民的福祉取代意識形態的爭議,以民生議題為中心,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通過發展經濟共創繁榮,提升兩岸同胞福祉。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發展和穩定,必定造福兩岸同胞。“兩岸和平發展的最終指向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念所追求的最佳結果,就是要在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實現兩岸共同繁榮。按照這一設想,國家統一的過程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統一之後的中國是一個更為強大和富裕的國家,是兩岸人民共有的更美好的家園。”⑧換句話說,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還是為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即追求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

  總而言之,和平發展之所以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是因為造福兩岸人民是實現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宿,是因為和平與發展能夠維護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兩岸民意。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所系、共同利益所在。近年來,兩岸關係的重大和積極變化均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尤其是祖國大陸正在盡其所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廣大台灣民眾充分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造福兩岸

  如上所述,為了造福兩岸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現階段兩岸人民利益的最大交集;是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基礎上,以兩岸關係發展框架建構為重點,以共創雙贏為目標的兩岸互動過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集中了兩岸各個方面利益的結合點,也是現在兩岸唯一能形成的合力點,也是共同的著力點。所以,必須抓住這個合力,最大限度發揮這個合力。”⑨

  首先,著眼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努力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離不開框架的構建。多年來,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兩岸關係並非一帆風順,時常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構建框架的作用就在於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使兩岸在各個方面的交流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在處理各項事務時有章可循,擺脫隨意性與人為因素。只要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得以構建,兩岸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發展就將成為具有不可逆轉性的長期趨勢,不會受局勢一時波動的影響。總之,為了造福於兩岸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構建和平發展框架已經成為兩岸雙方的基本任務。

  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關係到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與福祉。“因此,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建構要跳脫兩岸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或慣性思維,跳脫‘大陸’和‘台灣’各自的利益計較,跳脫‘大陸人’、‘台灣人’或者‘你們’、‘我們’的認同區隔,跳脫將‘統一’或‘獨立’簡單‘二分法’的認知邏輯,而是要用創新的思維,用創意的設計,創造性地提出從有利於全體中國人的幸福和福祉,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復興的角度,來勾勒兩關係和平發展的‘藍圖’。”⑩這一框架的形成雖是一個長期過程,但畢竟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2005年3月,胡錦濤在“四點意見”中首次提出兩岸可就“和平穩定發展框架”等議題進行協商。同年4月發表的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中,便已就共同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取得重要共識。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胡總書記又兩度鄭重呼籲,建議“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之後,胡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不斷強調“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重要性。這些論述以“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為主軸,清晰勾勒出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戰略構想,有利於海峽兩岸共同邁向和平發展階段。總之,構建和平發展框架的根本目的必然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使兩岸共同享有和平的環境與經濟繁榮的成果。“無論是大陸抑或是台灣的發展與繁榮,都必須面對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這就是兩岸關係的長期和平與穩定。一方面,大陸的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個穩定的內、外環境,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台灣要融入世界,避免經濟邊緣化,以大陸為腹地則是一最佳選擇。兩岸分則兩害,合則兩利,這一被兩岸關係發展歷史反復證明且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沒有理由再繼續視而不見。”⑪我們相信,只要海峽兩岸攜手共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就能夠早日成型,兩岸關係也一定會出現新的局面。

  其次,積極轉變觀念,構建以民眾福祉和民生議題為起點的兩岸關係處理模式。所謂轉變觀念,就是要轉變因國共內戰、國際冷戰而殘留在我們思想中的歷史印記,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必須設身處地進行換位思考,這是因為,換位思考有助於兩岸同胞相互理解,相互學習,超越制度、意識形態和歷史恩怨,化敵為友,進而面對現實,共創雙贏,因而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由於兩岸長期政治對立,不僅許多歷史問題迄今未能解決,而且又衍生出大量新的問題。對此大陸要有大思路、大胸懷、大魄力,展現自信、格局與包容,充分展示出對台灣同胞的誠意與善意。對台灣當局任何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舉措,都要及時表示歡迎與肯定,並推出配合措施,引導其繼續採取開放政策等。

  兩岸關係制度創新之所以是構建兩岸關係處理新模式的關鍵,是因為其基本出發點是以實際行動促進兩岸民眾幸福的提升。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上,兩岸民間性的制度創新模式曾成功地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之間的“兩會協商模式”也在兩岸破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汪辜會談”後不久,由於李登輝推動“台獨”的意圖日漸明朗,兩會的協商陷於停頓。進入21世紀以來,經過長期的努力,海峽兩岸協商機制的制度創新又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雙軌、多元和多層次的溝通交流機制。新的兩會協商實現的另一個突破是:在兩會協商中,“官方授權、委託或默許,民間代理”的制度依然有效,但是雙方的主管單位和部門的相關人員卻不再隱身背後。相應地,民間業者在談判中不再承擔一線作業的任務,而是直接由公權力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事務性協商。就制度層面而言,制度創新的實現為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制度創新能夠給兩岸同胞帶來實惠。換言之,以兩岸關係制度創新為核心努力構建兩岸關係處理新模式,最終將有助於提升兩岸民眾的福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