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於中國“再平衡”的戰略,或許還不至於讓它主動發動一場“預防性的戰爭”,畢竟在這個21世紀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誰都經不起一場戰爭的折騰,但是會通過與中國周邊地區的共同合作,對中國產生“遏制”的效果。
美國的目的非常清楚,即通過與中國周邊的合作,讓世界產生兩種不同的戰略認知。第一,讓中國威脅論持續在東亞或世界發酵,美國在東亞再平衡戰略講的愈多、做的愈多,愈凸顯出中國對周邊的威脅。如果崛起的中國是和平的,美國為何要將過半數的兵力布署在亞洲?在這樣的語境下,不論是黃岩島或釣魚島的行為,都容易被詮釋成為中國企圖改變現狀的一個威脅性作為。第二,美國反覆暗示中國具有威脅性、企圖改變現狀的論述,使中國反覆強調自己是和平、願意接受國際規範的,如此可以促使中國進入約束的國際結構中。這又是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中國交往戰略的另一個目標,即讓中國的崛起不能跳脫西方的價值體系。
在美國的東亞戰略規劃中,美國與日本、韓國有軍事關係,與東南亞國家亦有密切的軍事往來,澳大利亞是美國在亞太理所當然的夥伴,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堅實的盟友,韓國需要美國來處理朝鮮的核武等問題,東南亞國家需要美國平衡它們對中國經貿依存可能發生的被制約感。在這些周邊地區中,有一個是對美國戰略價值最高,但又是美國最不確定的“朋友”,那就是台灣。
對於美國來說,自1949年以後,台灣安全長期依附於美國,也是美國東亞戰略中不可或缺的扈從者,美國不會放棄台灣這枚東亞戰略中的重要棋子。美國一方面用三個公報來約束台灣不可以走向法理台獨,另一方面又用《台灣關係法》來讓台灣有安全保障感,同時鼓勵兩岸和平交流。這有助於美國對大陸的交往政策,可以輕鬆地通過台灣,向中國傳達西方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又賣武器給台灣,讓台灣也能成為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一枚棋子。台灣多元政治立場下的台獨主張,也可以被美國用來牽動中國最敏感的那條神經,也可以作為向中國索取報償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