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褒貶不一 評價伊戰十年尚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6 09:35:26  


 
  勝利的果實

  面對伊拉克戰爭後美國遭遇的形象危機,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的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理論。約瑟夫.奈曾擔任過負責美國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以及負責安全援助和科技發展的助理國務卿等職務。作為一名游走於政治與學界的“兩棲人”,正是由於約瑟夫.奈在全球的影響力,其有關美國伊拉克戰爭得失的評判,影響了諸多人在此問題上的看法。

  約瑟夫.奈曾說過:“2003年美國最初入侵伊拉克時的效率令某些外國人刮目相看,而隨後的長期佔領以及在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虐囚事件卻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

  受其影響,原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於2011年2月25日到西點軍校發表離任前的最後一次演講時,檢討了美國近年來參與的戰爭,並對下一任國防部長提出了告誡。他談到:“在我看來,今後任何一名國防部長,如果建議總統再次向亞洲、中東或非洲派遣規模龐大的美軍地面部隊,他就應當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曾經精闢地指出的那樣——檢查一下自己的腦子是否正常。”

  其實,在約瑟夫.奈和羅伯特.蓋茨的批評之外,伊拉克戰爭還是給美國帶來了豐碩的戰略果實,在中東建立起美國主導的秩序。具體而言,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推翻了桀驁不馴的薩達姆政權,拔除了中東最反美的“釘子”,而且還震懾了其他反美政權,進一步強化了冷戰後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打擊和瓦解了阿拉伯世界以伊拉克為中心的反美激進陣線。

  從文化戰略的角度而言,伊拉克一直是美國“大中東計劃”拼圖的重要板塊。通過發動伊拉克戰爭來徹底瓦解以薩達姆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以便推廣美國的文化價值觀。這一直是美國孜孜以求的戰略企圖。如今觀之,不僅伊拉克政權已被美國徹底改造,終結了伊拉克復興黨多年的統治,重構了伊拉克政治與社會生態格局。而且,在“伊拉克效應”帶動下,加之美國不斷在中東推廣和鼓吹其所謂的“普世價值”,巴勒斯坦、黎巴嫩、沙特、埃及等國先後在民抗議及國內騷亂的重壓下舉行總統、議會或地方選舉。正如美國前副總統切尼所言:“伊拉克戰爭播下了‘阿拉伯之春’的種子。”

  總之,伊戰十年,在美軍揮揮手離開的身影背後,是絞刑架下的薩達姆,是4475條美軍生命,是10萬伊拉克平民屍骨,是一個失信的美國,是一個亂象叢生的中東。但扶植起一個親美的伊拉克政權,並日漸從軍事、經濟及文化等方面主導了中東的秩序,從大戰略角度而言,這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戰爭紅利。當年發動這場戰爭的小布什總統至今仍不認錯,面對質疑與批評,他說歷史終將還其以清白,並自比因朝鮮戰爭導致離任時支持率偏低但如今卻備受尊敬的杜魯門總統。歷史真的會對小布什如此評判嗎?約瑟夫.奈斷然否定,《杜魯門傳》的作者戴維.麥卡洛也搖頭示意。

  熟是熟非,或許真的是——“評價伊戰,十年尚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