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資深報人與作家 相同與不相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08 08:26:38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收拾圖書,檢出陳凡的《壯歲集》,這是詩人退休後刊行的初版詩集,上有他修改誤植的墨瀋。翻閱一過,有些感想,記錄如下。

  很早以前,就有人說大學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而是語文教師、秘書和學者的養成所。又有人說,有大量英美和蘇聯作家曾當過記者,記者對社會生活有著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因此,要當作家不妨先當記者,待積累了生活,磨練了文字後再改行不晚。後來,又有人說,要創作的話最好讀外文系,論者以錢鍾書、曹禺、李健吾為例,儘管錢、李的研究或翻譯成就大於創作。我認為,無論作家還是詩人,讀什麼專業並不重要,只要有激情,有才華,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文字基礎,都可以創作。觀乎文學史上的名作家、名詩人、名劇作家,其就業之初並不一定馬上寫作,這與畫家、作曲家和演奏家一類必須自小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才能脫穎而出,似乎不太一樣。

  由於作家與新聞記者兩種職業較為接近,因此相向交流的可能性較大,何況兩者之間有一種寫作體裁本身就是共用的,即所謂報告文學。部分專業作家固然寫報告文學,某些想圓作家之夢、不徒以寫消息和通訊為滿足的記者,同樣寫報告文學。香港報刊號稱發達,但少有人寫報告文學,是否從某一側面反映出該地發達的僅是速食文化?據我了解,香港報刊編輯中的文學愛好者應比記者為多,從文字功力來說,編輯一般高於記者,但後者終日困守辦公室,外出採訪的機會較少,與社會接觸不多,要寫大型作品如長篇小說的話,生活底子稍嫌單薄,此地的散文和詩歌作品較繁榮,長篇小說相對薄瘠,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我所接觸過的大公報諸位前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陳凡擅寫歌行,所作雖然不多(《壯歲集》僅為一不到百頁的小册子),但錢鍾書已有“嘻笑怒罵,哀思激烈,一莊一諧,可歌可泣”的贊譽。陳凡素有才子之稱,一生涉獵的文學形式頗多,舉凡隨筆、武俠小說、歷史小說,無一不與,但能傳諸後世者,惟獨《壯歲集》而已。梁羽生後期在報社專任撰述員,工作就是修訂舊作和撰寫“聯話”,相對於其他有編版之責的同事,事情不算太多,雖然他早已封筆不寫“成人童話”,卻沒能善用餘生為我們寫出一部以當代為題材的長篇。兩位前輩均以詩詞歌賦、文史知識見長,對現代社會生活認識不足(這也許是受當時左的思想意識所囿),故而雖才氣過人,卻未能為香港這個當代國際大都會畫出一幅大畫,實在可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