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每天早8時,是網絡“碼字工”劉鋒的工作時間。發博客、發微信、發長微博,已經成為了他每天的必修課。“即使是周末,也不能睡懶覺,每天都要保證有更新才行。”說這話時,劉鋒的話語中並沒有多少無奈,因為靠著每天的筆耕不輟,他現在每個月至少是個“萬元戶”了。
據了解,劉峰的這種狀態幾乎是目前被業內稱之為自媒體的一批“碼字工”的縮影。近年來,伴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新應用的出現,自媒體群體日趨擴大,關於自媒體的話題也甚囂塵上。一些人甚至將此作為事業,也有人將此當做工具。或為名聲,或將此轉換為已有商業產業的流量“導航條”。
從名博錘煉出來的自媒體力量
較之自媒體這個稱謂,他們或許更習慣被稱呼為“名博”。其實意義都一樣,都是有別於傳統媒體,以個人的信息製造、觀點分享形成向自身受眾群體傳播信息的網絡傳播生態。
據人民網專欄作者張書樂介紹,其實自媒體並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早在10年前,當博客中國面世時,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名博”現象就已經應運而生。NTA創新傳播機構、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則認為,從有博客以來,個人向公眾傳播信息的門檻就已經越來越低,而這幾年微博、微信的出現更是讓許多人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做媒體了。
但在10年前,博客還是一個時髦且有些高端的事物,能夠在博客中國上開設專欄的,大多是博客中國認可的人。“這樣的人,起初只有百來人,後來隨著新浪博客等其他網站對博客業務的涉足,逐步發展到千餘人。”張書樂說,“和一般的網絡帖子不同,這部分博客有著許多特權,如網站重點推薦、博客名單收錄等。”這使得這批博主很快聚集起了數以百萬級的點擊率和相當的網絡知名度,他們的博客文章或觀點也較易被轉載和采納,一定程度上的媒體意義自然而生。而這種影響力在隨後的微博、微信熱潮中再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