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作家丁玲:毛主席旗幟下的一個小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7 10:02:35  


 
  解說:1951年文藝整風前後,因為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上海發生了一次關於可不可以寫小資產階級的討論,關於這個問題,主管上海文藝工作的夏衍與主持整風的丁玲產生了分歧。
 
  徐慶全:那夏衍的觀點就說,按照夏衍這種國統區來的一個人來講,有什麼不可以寫的,作品是溫開水就可以寫嘛,這是一種掌握尺度,是吧,為什麼不可以寫的嗎?在他看來,上海不還要拍那個《我們夫婦之間》這部電影嗎?在他看來,這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是屬於國統區作家,他們認為這個尺度是可以的,是吧。
 
  但是對丁玲這樣的作家來講,她認為這個尺度不可以,你要歌頌你都要歌頌光明,你都要是高大全。
 
  解說:強大的文藝整風運動最終壓倒了倡導創作自由的聲音,文藝界開始逐漸被統一到了一個軌道上,就是嚴格按照《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為政治,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就連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也被嚴格進行了限定。
 
  陳恭懷:就說寫正面的人物不能臉上抹黑,《文藝報》後來組織一個,那個英雄人物,就討論那個英雄人物怎麼寫的,可不可以寫缺點,可不可以寫思想鬥爭。
 
  閻網:那時候和江青以後提出那個三突出完全一樣,就是重點人物不能犯錯誤,在重點人物裡面突出寫英雄人物,英雄人物裡面,重點突出寫主要英雄人物,不能寫英雄的死亡,不能寫英雄的缺點,更不能寫英雄的錯誤。
 
  解說:為了進一步引導作家為新時代服務,一批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作品開始陸續出爐,這年9月,《人民文學》選登了柳青的尚未出版的長篇小說《銅墻鐵壁》的最後四章,題為《沙家店戰鬥》,人民領袖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隨之孫犁的《風雲初記》,天津碼頭工人的集體創作話劇《六號門》,電影文學劇本《南征北戰》,《葡萄熟了的時候》,等歌頌新風新時代的作品,開始大量湧現。
 
  王端陽:孫犁是1943年吧,還是1944年到了延安,到了延安,他從冀中去的,到了延安以後,他學習講話受到那種講話那個氛圍,當時的那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的影響,就講話的精神影響,在延安第一步發表了他的《荷花澱》,這個《荷花澱》一下子轟動,因為孫犁這東西很美啊,他寫的都正面,女孩都是,比較符合講話精神,一下就行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