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如何“爭奪”東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5 11:28:19  


  中評社香港8月15日電/近年,雖然中國和東盟的經貿關係持續發展,但在政治領域卻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問題、新挑戰。除了菲律賓、越南等國之外,南海主權和權益爭端使中國和部分東盟國家關係變得總是有些“別別扭扭”,特別是美國、日本等國學界和媒體經常會炒作中國“撕裂”東盟的話題。

  《東方早報》發表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趙明昊文章指出,與此同時,美國奧巴馬政府卻在多管齊下,以一種頗有些志在必得的姿態接近東盟、拉攏東盟,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得手,以至於出現所謂美國在與中國進行東盟爭奪戰中逐漸占據上風的觀點。

  冷戰結束後,在發展與東盟關係方面,與中國相比美國實際上是後來者,美國甚至一度蔑視和妨礙東盟的發展以及東盟主導的地區一體化。冷戰期間,美國主要依靠它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雙邊盟友關係掌控亞太地區局勢,並在1967年東盟建立後將之作為反共聯合陣線的一枚可用棋子。蘇聯解體使冷戰靜悄悄地終結,東盟之於美國的價值明顯降低,加之當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等人倡導“亞洲價值觀”以及由亞洲人建立和主導的地區組織,東盟和美國的關係漸行漸遠。美國人對東盟發起的地區一體化倡議不僅不熱心,而且還明裡暗裡地拆台。

  為了平衡東盟倡導的地區一體化,上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大力支持由澳大利亞和日本倡議建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這是一個跨太平洋的、不排除美國的地區機制,而且美國人還曾力主APEC討論地區安全問題。東盟認為APEC對其構成威脅,明確提出APEC應成為僅限於討論經濟問題的協商平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美國當時並沒有強烈意願幫助泰國等亞洲國家擺脫困境,而這場危機的重要原因——過度的金融自由化和消除資本管制——則是“華盛頓共識”一貫倡導的。

  2001年小布什上台後,美國因為忙於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更是無心關注與東盟的關係。而正是在過去十來年,東盟10國與中國、韓國、日本之間的“10+1”、“10+3”機制得到不斷發展,以安全問題為主要關注點的東盟地區論壇(ARF)和東盟防長擴大會議(ADMM Plus)等機制也順利建立起來。2005年和2007年,美國國務卿賴斯兩度“躲開”東盟地區論壇,讓東盟國家十分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