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殲15總師:中國激光成型鈦合金構件優於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2 08:11:26  


殲15戰機。(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新華網發表新華軍事評論員鄭文浩的專稿稱,最近央視欄目《面對面》對殲-15的總設計師孫聰進行了專訪,其中披露了很多有關“飛鯊”研製的重要信息。其中孫聰對央視記者,還特別談到了“下一代飛機肯定也要有安排”。這讓軍事愛好者對中國未來的艦載機更充滿了期待。但是我們在憧憬第二代國產航母艦載機的同時,不妨對現在的殲-15有一個更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在中國航母艦載機發展的過程中,殲-15絕不是僅僅是滿足航母起降的初始平台,更不是曇花一現被後來者所取代的“第三代戰機”,而是要在長期過程中會發揮一個攻防主力的作用。

  2012年11月,央視在報道艦載機首次航母起降時,是這麼介紹殲-15的:在遼寧號上成功起降的殲15戰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首型艦載多用途戰鬥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它具有作戰半徑大、機動性好、載彈量多等特點;可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炸彈等精確打擊武器,具有全海域、全空域打擊能力。殲-15各項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A-18等世界現役主力艦載戰鬥機相媲美,因此被譽為凶猛強悍的空中“飛鯊”。

  孫聰在央視欄目《面對面》對殲-15的定義是:殲-15是我們國家的第一代以制空為主的多用途戰鬥機,應該屬於第三代戰鬥機,差別就是這麼一個差別,就相當是中國的航空的起步晚,但起點高,有後發優勢。

  以制空為主的多用途戰鬥機,是對殲-15一個定性的判斷。在《面對面》節目解說中透露,殲-15是在我國自行生產的殲-11殲擊機基礎上開發的,裝配有鴨翼、折叠式機翼,機尾裝有著艦尾鈎等艦載機特征,起落架強度高。眾所周知,殲-11是一種雙發重型“空中優勢”型戰鬥機,因此在其基礎上研發的殲-15,在爭奪制空權上就有一定的優勢。而俄羅斯的蘇-33也體現了這種特性,從指標上來看,蘇-33除了在推重比上落後於陣風M,而在其他方面基本和F/A-18E和陣風M持平,而且蘇-33的推重比要超過超級大黃蜂,因此在空戰格鬥性能上要超過F/A-18E。

  但外界普遍對蘇-33的空戰性能並不看好,因為蘇-33首先就是空機重量太大。蘇-33的空機重量達到了18.4噸,超過了F/A-18E的13.4噸,更是遠大於“陣風M”的9.7噸。這就意味著蘇-33在起飛時的載彈量和燃油攜帶量都會比較有限,這就限制了蘇-33的空戰性能。其次是航空電子設備比較落後。蘇-33的航空電子設備基本落後於F/A-18E戰鬥機10-15年。F/A-18E卻借助美國雄厚的航空電子基礎,從而擁有了更好的航電設備和人機界面,從而彌補了與蘇-33單純飛行性能上的差距。加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預警手段,實際作戰中“超級大黃蜂”反而要壓著蘇-33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