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求是:不會坐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7 10:44:31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電/中共的權威理論雜誌《求是》發表文章指出,有些人利用網絡空間的開放自由,大肆抹黑、攻擊黨和政府。網上充斥各種負面新聞和批評聲音,政府做什麼都不好、說什麼都不對;負面的東西一條新聞可以炒幾天,甚至翻來覆去炒,正面的事情或者不登或者一閃而過,轉眼就煙消雲散;越是反主流、反權威、反傳統的聲音越能贏得喝彩,理性、溫和、正面的聲音則常常遭到狂轟濫炸、排斥打壓。我們不會坐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更不怕別人說我們這個那個。說到底,網上負面言論少一些,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對我國社會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全文如下: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是完善我國信息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重要舉措,是依法懲治網絡犯罪、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重要舉措,是順應民意之舉!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重塑著社會輿論格局和傳媒生態,並以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的互聯網是世界上最熱鬧、最嘈雜、最輿論化的網絡。網絡作為輿論平台,確有積極、正面的作用。一是反映社情民意。黨和政府可以通過網上各種信息和議論,了解社會情況、群眾情緒和網民對公共事務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二是進行輿論監督。一些腐敗案件最先在網絡上曝光,一些政府官員的不當言行在網絡上遭受猛烈批評,一些政策和舉措在網絡上接受網民評判,一些平時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官員在網絡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威風掃地、狼狽不堪,各級幹部則從中受到尊重民意、重視輿論監督的教育。三是參與公共事務。網民通過網絡關注國家大事,議論國計民生,實現政治參與,培育公民意識。四是疏解不滿情緒。任何社會都會有部分人群對現實不滿,這種不滿情緒需要有一個發洩的渠道,宣洩出去比壓制它更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不斷的宣洩實際上起著疏解的作用,網絡提供了這樣一個宣洩渠道和疏解方式。

  隨著我國的發展進步,社會對思想輿論多樣化的承受力已大大增強。讓互聯網有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輿論環境,作為對主流輿論陣地的一種補充,本該是有益的、建設性的。但網絡謠言大行其道、網絡侵權等亂象紛呈,嚴重損害了這種建設性。中國社科院《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以1000個微博熱點輿情案例為對象研究顯示,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