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改革需要超越“區”觀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7 10:52:17  


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美國《僑報》10月4日載文《中國改革需要超越“區”觀念》,摘要如下: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近一周,連日來,從輿論的熱議中不難看出,中國朝野上下對這個試驗區寄予的厚望不亞於30多年前對深圳特區的期待,有評論說這次開啟的不是一個試驗區,而是大陸“第三次”或“第四次”改革開放之門。於是,一批與“自貿區”相關或不相關的東西被瘋炒。

  事實上,從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至今的33年裡,中國大陸設立的各種“經濟特區”、“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區”等不計其數。不可否認,這些“區”對推動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從計劃體制走向市場機制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不過,時至今日,對這些“區”在改變中國經濟結構、推動制度創新方面究竟有多大貢獻、“區”的制度和經驗有多大“推廣”價值等方面,卻鮮有權威總結和科學評估報告公諸於世。

  官方設立各種“區”的初衷大多是為某項改革蹚路,但有的區“試”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至今還在“試”。進不了,也撤不了;有的“試驗區”圈地建房,最後演變成“政策特權區”,或者某些群體和企業利益的“利益保護區”,甚至成了公平競爭的毒瘤;有的“區”只有自己的“特殊性”,沒有多少“共性”和經驗供其他地方借鑒,沒有“推廣”的價值,只能自娛自樂;有的“區”不僅不能引領當地的改革開放,反而摻雜、鬱結了諸多傳統“官念”和做法,成了改革的絆腳石……等等。

  由此,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試驗區”、“特區”?這樣的“區”應該在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社會風氣轉變等方面起到怎樣的引領作用?這樣的“區”應該建成什麼樣子,產生什麼樣的社會效應?

  從當前中國進入的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以及面臨的複雜國際格局來看,今天的中國需要的既不是改革的“樣板區”,也不是只供人觀賞卻無法效仿的“獨門秘技”,更不是由官方用足了各種“特殊營養”培育出來,然後又被拿來當政績說的“特殊成果”。中國的新“特區”應該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可以被移植到其它機體、可以繁殖的“幹細胞”,是生存能力適應能力都強大、能推動制度創新、觀念變革的“種子”。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