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都愛看大眼睛、長頭髮的動漫,那些東西只是娛樂,沒有思想性和內涵。”說起占據更多市場的日韓、歐美動漫,性子一向溫和的陳玉理,語氣也忿忿。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諷刺與幽默》首任主編英韜曾說:“漫畫界受社會上行業化思潮的影響,出現了一些無聊的媚俗的趣味不高的創作傾向。作者不關心社會現實,創作逐漸遠離生活。”
消失的或許不僅是版面和市場。李青艾和學生胡延亭——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漫畫作者,都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一場有關“傳統諷刺漫畫是否已經過時”的爭論。
這場爭辯發生在《河南漫畫月刊》幾位年輕編輯和以英韜為代表的漫畫家之間。前者認為,“漫畫只需幽默,不要再諷刺”。但是,英韜等老漫畫家堅持,“漫畫不僅要幽默,還要諷刺。如果失去諷刺,這種藝術就失去生命”。
就在漫畫失去興盛時代的同時,在一些文藝評論家看來,同樣是民間諷刺藝術的相聲也在逐漸走向衰落。
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近年來,由於缺乏好作品,我國相聲創作一直處於低谷。”
作為諷刺大師,華君武也是一位相聲愛好者。他的朋友回憶,有一次正和華君武聊天,當電視上開始播侯寶林的相聲時,他立馬停下來,說:“不好意思,我要開始做功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