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背後的三期戰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7 08:55:00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日載文《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背後的三期戰略》,摘要如下:

  自中國國防部於11月23日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中日美三國的博弈呈現出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先是中國的運-8和圖-154偵察機進入識別區內進行首輪巡邏,隨後美國的兩架B-52轟炸機和日本的P-3C巡邏機也先後進入相關區域巡航。28日,中國派出了包括空警-2000預警機、蘇-30戰鬥機和殲-11在內的主戰機群進入識別區,以此作為對美日挑釁的應對。但數日後,日美飛機也毫不示弱地以集群“入侵”作為回應……
 
  除此之外,從中國國防部“請日本先撤識別區,中國44年後會考慮”的回應來看,中國堅決保衛其空防安全的態度異常鮮明。這是否意味著“識別區之爭”就將長期地僵持在中日美“你來我往”的低烈性、耗損性的過招裡了?在筆者看來,中國“突然”劃定“防空識別區”,以及後續博弈中所表現出的異常堅決的態度,這背後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中國的短期訴求,它應當還凝聚著中國政府更長期的戰略籌劃,這裡面應當包括了短期博弈、中期謀劃和遠期構想三大部分。
 
短期博弈
 
  東海防空識別區設立後,中國方面始終否認它是對特定國家和目標的有意針對。但從現實層面來看,日本毫無疑問的將是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最主要的“預防對象”和“衝突方”——畢竟,中日各自設定的“防空識別區”存在著大面積重叠,而且中日衝突的關鍵點“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也“恰好”被囊括在重叠的識別區內,這就使得當前的衝突無法避免地被聚焦到中日博弈上。不過,這種情況或許正是中國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1969年,美國人正式將日本本島及周邊海空域的管控權交還給日本政府,順帶著,也將周圍的“防空識別區”一並交給日本。到了1972年,美國又將琉球列島的管理權交給日本,從而將日本的“防空識別區”進一步擴大到了釣魚島周邊空域,這就使得日本在過去的44年裡對相關海域握有實質的控制權。與日本相反,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政府出於外交需要,同時也因為受到了軍事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得中國在東海不得不對日本處處避讓,長期處於被動回應的狀態。
 
  不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對於周邊海洋利益及本國安全利益的訴求日漸增大,這必然要求中國改變“被動式”的狀態。因而,在日本“購島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一改先前的退讓溫和,轉而以一種積極、主動、強硬的態度去應對中日在東海海域的各類摩擦。在中國政府看來,日本政府購島後,中日間所發生的一系列的低烈度的摩擦,不僅不會使中國陷入被動;相反的,還將有助於中國進一步加強對釣魚島及其周邊海空域的控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