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機制備受抨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11:55:42


 
  而作為教育部的重點研究項目,CSSCI的官方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權威性的重要保證之一,被戲稱為“中國學術GDP指數”。

  南大教授葉繼元曾撰文解釋CSSCI的來龍去脈,指出其在創辦之初曾參考“國內一部有較大影響的中文期刊目錄,根據該目錄提供的某學科類期刊數量,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確定各學科來源期刊的數量”。

  CSSCI每兩年發布一次來源期刊目錄,此外還包括擴展版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遴選對象主要是大陸地區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集刊,採用定量(引文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文獻計量指標)評價與定性(同行評議)評價相結合的評審辦法。

  根據其2009年公示的來源期刊遴選原則與方法:“來源期刊總量控制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總數的20%。”目前,我國出版的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

  標準異化

  2010年年初,國內學術界曾對CSSCI評價機制進行大規模討伐。其中學者楊玉聖稱,“CSSCI確實是中國學術病態的寫照”。

  楊玉聖認為,CSSCI反映出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利益勾兌問題和學術評價標準的異化問題,他在地域偏向、刊物選擇不公、學科分布不平衡以及成為高校學術評價標準的權威(乃至唯一)指數等方面對CSSCI的期刊目錄提出質疑。

  2010年1月18日,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方廣錩致書教育部領導:“近年來,由於教育部的推行與引導,CSSCI成為各高校對教師與學生進行學術評價的權威標準,成為中國學術界,特別是中國高校學風浮躁、學術不端的重要誘因。其結果,既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造成無以複加的重大損害,也成為一些學術期刊走向腐敗的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