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文社科學術評價機制備受抨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11:55:42


 
  也有高校青年教師對此有不同觀點:“我覺得CSSCI有還是比沒有好,如果沒有,我們發論文用什麼指標?說不定會比現在還混亂。”

  湖南理工學院院長餘三定曾指出,學術評價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和學術“掮客”三方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遺餘力地推動學術評價走向瘋狂。

  “本來,學術評價是為學術研究服務的,現在顛倒了,變成學術研究為學術評價服務,被學術評價牽著鼻子走。”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必須淡化、弱化學術評價,最好是暫停5到10年學術評價,以改良學術土壤、學術風氣,恢復學術的生態平衡。”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教授曾對學術評價標準發出呼籲:“當下的學術評價4個標準共存:第一個是官方有關機構的評審;第二個來自媒體;第三個來自海外;第四個是學術界自己的評價。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學界同仁的評價是學術評價的第一依據。”

  近年來,教育部亦日漸將研究評價機制改革提上日程。

  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下發《關於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其中特別指出,要正確認識《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數據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避免絕對化。摒棄簡單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斷研究成果質量的做法。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發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指出:“科技評價中的問題日益顯現: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象依然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分類評價實施不到位,對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工作激勵不足;科技支撐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不夠;開放評價、長效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的任務十分緊迫。”

  《意見》中第三條確認,“建立開放評價機制。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大力加強國際同行評價”。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