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公祭日是中國對亞洲和平的重大貢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3 08:54:57


2013年12月12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守靈儀式暨和平燭光祭”活動上,人們為遇難同胞點燃紅燭。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法國《歐洲時報》2月28日載文《公祭南京苦難,讓世界正視亞洲的奧斯維辛》,摘要如下:

  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27日經其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抗日戰爭,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南京大屠殺,30多萬同胞死難。作為二戰反法西斯亞洲戰場上的主力,中國受難深重,確定“紀念日”和設立“公祭日”表達了包括海外華僑華人在內的所有炎黃子孫的心聲。但在因日本當局右傾化政策而使中日關係日見緊張的當下,此舉也令人注意鮮明的警示意味。據朝日新聞報道,就有日本外務省官認為此舉是“對日本全體的敵視”,並稱中日關係將因此進一步惡化。

  這無疑是顛倒黑白、倒轉因果。《華爾街日報》最近一篇文章指出,東北亞政治格局由歷史記憶形成,每逢一位日本政要出面否認日本的戰爭暴行,中國對日本的種種記憶會被再度喚起。就在本月初,又有日本NHK經營委員百田尚樹發表過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首相安倍則繼續嘗試通過修憲來打破戰後體系,公然否認歷史罪行。促成中國立法確定紀念日的現實原因,和讓中日關係一步步緊張的最關鍵因素,正是日方就二戰罪行的態度根本無法讓世人接受。

  國際上不少國家,尤其歐洲,早設有二戰受難者緬懷日。最著名的當屬每年1月27日紀念奧斯維辛解放的“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這一天,當年的加害國德國,會與數十個國家一道,鄭重舉行規模龐大的悼念活動,反覆道歉,反覆省罪,牢記歷史中這最黑暗的一頁。德國在奧斯維辛大屠殺紀念日中的一貫表現,讓世人相信它未止步於懺悔,更願永遠警惕悲劇重演。這為德國重新贏得了它在歐洲與世界上的地位。 

  亞洲卻沒有這樣一個“奧斯維辛”。是日本軍國主義惡行還不夠罪孽滔天嗎?絕對不是。是日本遠沒有像德國那樣正視本民族曾經製造的罪惡,屢屢不承認歷史事實,遑論反省悔悟。相反,留下的卻是供奉戰爭罪犯的靖國神社,除了政要參拜,引以為傲者在民間亦大有人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