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國文學作品的熟悉,實際上是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人的特定烙印。習近平早年在梁家河村下鄉時的村民回憶稱,他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在同青年代表座談時曾以自己這段經歷勉勵大家:“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適當的引經據典是今日習近平的講話風格。以2014年1月14日中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為例,習近平在這次講話中便大量的引用了成語、典籍,如“猛藥去屙、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養癰遺患”、“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這些成語典故出自《三國志》、《後漢書》、《論語》等書。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參觀孔子研究院時,曾饒有興趣地翻看桌上擺放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並稱“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文藝外交:熟悉流行文化
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艾奧瓦州。他回憶起自己1985年首次訪美時,曾被主人家小女兒“問東問西”:“您看過美國電影嗎?”“我看過的美國電影有《獵鹿人》、《教父》等。”習近平的回答著實讓這個美國小女孩吃了一驚。
習近平對流行文化似乎非常熟悉,不僅於此,他將這些流行元素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外交場合中。在索契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習近平提到了馬年春晚上紅極一時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
他說,“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一時間,“XX去哪了”成為了網絡流行體。
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在坦桑尼亞演講時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熱播時,引得全場笑聲。
有趣的是,半年後,習近平在馬來西亞演講時誇贊歌手梁靜茹,說她“在中國廣為人知,被許多中國歌迷認為是中國人”。隨後,梁靜茹在微博上回應:“在此謝謝國家領導人習先生的讚美與肯定,小梁會繼續在演繹歌涯裡多唱幾首好歌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