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周保鬆談什麼是好的大學生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9 14:47:51


  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什麼是好的大學生活?在相對主義成為絕對律令的年代,回答這個問題是困難的。但是,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讀者之中口耳相傳,又說明人們對於“好的大學生活”有著相似的期待。答案並不複雜,無非是在大學可以充分享有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精神生活重在思想層面,重在個體獨立;公共生活重在實踐層面,重在公民參與——兩者互有關聯,各有側重。

  何兆武和齊邦媛兩位先生的回憶過於遙遠,總讓人生發“恨不相逢”的感慨。僅僅這樣感慨,“好的大學生活”不會從天而降。周保鬆的《走進生命的學問》展現了一種可能,在今天,“好的大學生活”並非傳說,不僅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

  周保鬆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後來於倫敦政經學院留學,畢業後回母校執教。這本書講述了他的大學生活,曾經的學生時代和現在的教員時代。周保鬆對大學精神有著深入思考,承認個人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但反對以價值中立為由拒絕價值判斷。他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指出中大精神是“價值關懷和社會批判”。這不僅適用香港中大,也適用於任何一所願意把自己定位於大學而非職業培訓學校的大學。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師,周保鬆沒有美化香港的大學教育。在香港中大40年校慶之際,周保鬆撰寫了一篇不合時宜的文章,歷數香港中大校友對母校的批評。如果僅從這些批評來看,香港中大似乎還不如內地一所專科學校在校慶時獲得的稱許。但是,周保鬆接著指出:“這種深刻的自我反省恰恰是一所大學最為需要的。”

  周保鬆對於大學體制有著直接的批評,不僅批評大學有成為職業培訓學校的趨勢,還指出大學存在一個嚴重卻常被忽略的問題,即重研究、輕教學。大學是學術研究機構,與其他研究機構又有著根本不同,不僅要承擔研究,還要承擔教學。但是,研究可以被量化、評估和排名,教學卻很難如此表格化,所以對教師的評價幾乎以研究為主。周保鬆感慨,在這種大學體制之下,“用心教學,等於和自己過不去。這種將老師從學生身邊趕走的制度若不改變,價值教育將無從談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