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學者談“七七抗戰”77周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7 00:27:26


 
  中日歷史研究:以細節掩飾戰爭性質純屬枉然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認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轉折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從日本侵華史的角度看,它是日本從局部侵華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的轉折點;從中國抗戰史的角度看,它是中國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轉折點。此後的八年抗戰期間,每到這個重要的日子,中國都會有多種紀念活動,以喚起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

  近年來,圍繞“七七事變”的概念,學界出現了一些新的解釋。以臧運祜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相較於‘事變’這個表述,‘抗戰’的表述確實能更好地概括和反映歷史問題的本質。但是,歷史研究也需要考慮約定俗成的因素”。臧運祜解釋說:“‘七七事變’的說法,在八年抗戰時期的歷史文獻中被大量使用;‘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也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和絕大多數學術論著中被使用。”因此,學者們認為,“七七事變”依然是有效的歷史概念。

  中國學者早已注意到,日本學者在研究“盧溝橋事變”時,熱衷於對各種難解之“謎”進行解析與推測,從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性質。有些日本學者甚至提出,如果不弄清“一個士兵為什麼失蹤”、“誰打的第一槍”,“盧溝橋事變”就永遠是個“謎”。部分日本學者進一步為日本推脫罪責,完全否認日本侵華的歷史必然性。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桂芳對此表示反對,她強調:“所謂的對‘第一槍之謎’的糾結,完全沒有意義,因為這一槍是打響在中國的領土上,中國有權進行正當的自衛。日本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才是最值得強調和反省的。”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還注意到,日本學者在進行近現代歷史研究時,往往過分在意中方公布的戰爭受害人數是否準確、有何依據。他認為,“一些日本學者過分強調對所謂細節的調查,其研究結論偏離了對其侵略本質的認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